2021-06-17 10:50 | 來源:中華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溫暖的味道》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大熱開播。
《溫暖的味道》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大熱開播。
后石溝村第一書記(靳東飾)帶領著李乃文、吳越、高露等投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洪流中。
和劇中角色一樣,有萬千的身影,有萬千的企業,不計回報,默默地深耕這片土地。
這其中就包括了平安普惠。
照見現實:在這片土地,關注每一個小微的需求
《溫暖的味道》真實反映了當下中國大多數鄉村的現狀,提出了中國鄉村發展面臨問題:農村產業如何升級;如何讓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如何守護和改變,使“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人、地、錢,成為了鄉村振興的三大關鍵。
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中小金融機構以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小微企業及“三農”為其市場定位,與鄉村振興戰略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正是基于對中國社會發展現狀的理解和洞察,平安普惠聚焦三農領域的融資現狀,積極多角度探索出精準扶貧的“普惠創新三農服務模式”,希望以此帶動三農經濟發展,助力鄉村脫貧振興。
該劇聚焦靳東扮演的孫光明,將更多鏡頭對準“小人物”,潑辣又為人熱心的劉海棠、針砭時弊且恪守職業操守的記者岳嵐、呆萌卻又能出手相助的青年實業家張子灝、德高望重卻又傳統的趙玉山、“左右橫跳”的村會計馮進寶……“小人物”真實反映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微的需求。正是基于對每一個細微需求的體察,平安普惠依托金融科技業務為基礎的開放式平臺,為農村創業者提供多元化、價格可承擔、體驗便捷的借貸服務解決方案,成為脫貧攻堅時代助力。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總書記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數據的背后,是千千萬萬農村工作者無數個日日夜夜付出最好的回報,也是平安普惠在小微企業、三農服務、社區服務等層面社會能量的巨大回饋。
砥礪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耕種每一個夢想
《溫暖的味道》里,每個人都向往著美好的生活。
自認為是“老媽子命”的桂花,憑著一身做服裝的手藝,在孫光明的幫助下,貸了款,辦起了桂花工裝,小日子蒸蒸日上,越過越好。
麗英,在做民宿前,所有人都看不起,根本沒人相信她能干成,后來麗英小屋運營一個月,凈利潤八千。
謝桂蘭,有機蔬菜業的負責人,在村里的趙姓與雜姓之爭中,不偏不倚,客觀公正,最終當選村主任,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這一個個故事,真實發生著,平安普惠守護每個夢想落地生根發芽長出碩果,守護著每一個美好。
甘肅靖遠,張紅中的菌棒生產項目建成之初,通過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平安普惠惠農金項目向她提供了一筆免息貸款。這筆流動資金解了張紅中的困,也讓他她卯足了勁帶領著當地的農民脫貧致富。張紅中是很多鄉村女性們的生存寫照,她們受困于自然條件的惡劣、物質的匱乏、重男輕女觀念的桎梏。而“惠農金”項目正是面向這一群覺醒的貧困女性創業者,所探索的扶貧新路子,幫她們解決收入的窘迫,讓她們具有發揮強大的能量,成為脫貧路上的真正的半邊天,在國家的發展中成為時代的力量。
土生土長的四川人陳勇通過平安普惠三農服務獲得20萬元資金支持,申請的過程快捷順暢,沒幾天就辦了下來。這筆款項如同及時雨,社里有了這筆錢,在原本崎嶇不平的地方修上好路,作業的農機能開進去,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量,也不必再像從前那樣依靠人工辛苦勞作了。截至目前,平安普惠累計向近300位農村合作社帶頭人及農創者提供資金超1.23億元,覆蓋13個省份,涵蓋種植業、畜牧業等領域。
2020年8月,平安普惠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平安集團、經濟日報社等機構策劃了“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在涼山州,80多位貧困婦女得到了60臺縫紉機,60臺裁布機,57臺熨斗等生產工具,在專業設計的團隊的幫助下,將當地的非遺文化發揮極致,將舊衣物進行民間藝術改造,產品數量15000個,人均增收10800元。“媽媽的針線活”盤活了當地文化經濟。也走出了國門,成為扶貧路上的力量。這也是平安普惠在集團金融優勢之下,探索出全鏈條閉環扶貧的長效機制。
溫暖前行:有溫度的小微信貸,平安普惠在行動
奔赴向往的生活,平安普惠人在行動。劇中的趙氏家族的長輩,八叔——趙玉喜。詼諧討喜的他,被桂蘭拉上當跑腿賣貨,也成為了平安普惠鄉村振興項目的一員,從無所事事到有所而為。
在平安普惠,有許多“趙玉喜”這樣微小的身影,他們自帶能量,聚合成農村扶貧攻堅路上的能量場,踐行“有溫度的小微信貸服務”理念,幫助每一個微小的個體渡過難關,抵達成功。
山東妹子焦玉丹結束了五年北漂的生涯,重新回到臨沂,加入到平安普惠做咨詢顧問。兩個小時、上百公里的路程,焦玉丹一遍遍地奔走,就是為了解決張恒良的資金缺口。荒土變成了豐收的蘋果園,家鄉老人也開始增收,焦玉丹也收獲了“與客戶做朋友”訣竅,為奮斗者在路上助力。
在貴州,平安普惠咨詢顧問王學利在這里找到了方向,看清楚自己的要走的路。這個善于從客戶身上吸收能量的姑娘,將“微小的能量”化作恒久的熱愛,以真誠對待客戶,為每一個小微企業主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2018年,中國平安打造的“三村工程”,主要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實施產業扶貧、健扶貧、教育扶貧,實現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學有所教。項目先后落地全國21個省、市、地區后,累計發放扶貧資金近300億元,援建、升級1,228個鄉村衛生所、1,054所鄉村學校,培訓村醫11,843名、鄉村教師14,110名,惠及貧困人口達上百萬。
多年來,平安普惠服務者的角色,站在大眾的身側——去關注他們在時代中所處的位置,更關注他們需要什么,摸索出了一條又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平安普惠始終從一個歷史和國家的高度來洞察整個社會的生態,一言一行都具有時代感和使命感。
民族要復興,鄉村要振興,需要更多的微光力量。平安普惠始終相信微光終能匯聚成星河,照亮扶貧之路。平安普惠也將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與千千萬萬奮斗者溫暖同行,讓扶貧助困造福一代又一代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