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 09:0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科技]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藍科技觀察】不是所有跨界都能成功,但跨界卻成為當下企業的常態。近期,根據“湖北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9月28日,有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
【藍科技觀察】不是所有跨界都能成功,但跨界卻成為當下企業的常態。
近期,根據“湖北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9月28日,有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宣布進軍手機領域。據天眼查APP顯示,9月26日,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8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沈子瑜,經營范圍包括互聯網游戲服務;移動終端設備制造、銷售;集成電路芯片及產品制造、銷售;電子產品銷售;5G通信技術服務等。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由李書福、沈子瑜等共同持股。
據了解,李書福布局的手機業務定位高端智能手機。目前,吉利控股集團已在武漢布局路特斯汽車、車聯網、車載芯片等業務。
造手機,吉利為什么?
手機是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2.94億部。可以說,在2020年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口更換了手機。同時,由于智能手機迭代加速,屬于高頻次消費。特別是對于年輕消費群體來說,一年一換機已經成了常態,這其中蘊含了大量的商業機會。
在萬物互聯的大趨勢下,智能手機作為連接萬物的媒介和鑰匙,趨勢越發明顯。
而作為未來智能生活中的一環,汽車也正在與手機產生密切聯系,不僅體現在應用軟件層面,底層操作系統也在實現互通互聯。
這將讓智能生活體驗更豐富和便利。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消費者更愿意購買統一生態下的產品。例如,華為手機的熱銷有效帶動了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視、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銷售,實現多領域協同發展,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吉利。吉利本就擁有規模可觀的汽車銷售量,且智能車機系統的應用率正在快速攀升。如果能快速打通自有汽車和手機的互聯通道,建立統一生態,將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有效提升用戶粘性。
造手機,吉利能成功嗎?
事實上,跨界造手機并不乏先例。賈躍亭、董明珠都曾高調嘗試,但如今市場上已難見樂視手機、格力手機的身影。這不禁令人對吉利造手機的前景產生疑慮。客觀來講,吉利進軍手機行業也面臨極大的問題。
其一,手機行業的核心科技還是掌握在少數的幾家企業之中。
例如,在芯片領域就是蘋果、高通、華為;顯示屏就是三星、LG、京東方;攝像頭主要是索尼、徠卡、蔡司;而操作系統也就是蘋果IOS、谷歌安卓、華為鴻蒙。同時,對于國產手機品牌來講,嚴格來說除了華為之外的國產品牌基本都處于OEM階段,少有核心技術的產出,這也是為何手機越發同質化的原因之一。
其二,如今的手機市場基本格局相對固化。
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市場96%以上的份額由蘋果、小米、華為、OV等企業占據。即便強如三星,也淪為其他類別。同時,對于其他的手機品牌而言,無論是市場還是消費者,如果沒有絕對的優勢,消費者未必會接納。
汽車與手機互通 吉利應該怎么做?
與汽車行業一樣,打造一個高端的手機品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公認的高端手機品牌也只有蘋果、三星與華為,而這三家無不是靠著數十年的市場耕耘和核心技術突破,逐步晉升為高端之列。即便是如今全球市場份額第二的小米也在鍥而不舍的探尋高端之路的方向。
盡管賈躍亭、董明珠造手機失敗了,但和吉利李書福還有本質的差異。樂視手機建立在夢想和構想的生態鏈中,缺少實物的支撐;董明珠造手機夢,沒有形成真正的智慧家庭,與格力空間之間似乎都沒有強關聯性。
而眼下的吉利,形成汽車品牌矩陣,尤其是新能源車在的布局不僅僅是在中國。董明珠也造車,但以失敗告終。同為造車,兩者的差異體現在,李書福造車如同董明珠對格力空調的執著,所以吉利汽車能成功。未來的智能汽車與手機之間的聯系會愈加緊密,或許這是吉利進入手機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藍科技看來,吉利最佳的發展道路就是與現成的手機品牌進行合作,無論是股權投資還是相互合作,從而打開智能終端互聯互通的渠道。畢竟,汽車被視為下一階段的新一類智能終端。在智能化、網聯化的轉型過程中,手機作為開創智能終端時代的先行者產品,具有先天優勢。事實也證明,科技互聯網企業在智能終端的軟硬件積累,具有了和汽車行業無縫嫁接的基因優勢。
如今,吉利控股旗下已囊括多個豪華品牌,路特斯、沃爾沃、極星,且與戴姆勒合資打造純電Smart,與沃爾沃合資打造領克,與百度合資打造集度汽車,以及自主孵化的極氪。每一個均是面向豪華、高端市場。同時,如沃爾沃、路特斯、極星、Smart已在全球建設有成熟銷售渠道,且品牌定位為全球消費者認可。
試想一下,一旦吉利與任意一家高端手機品牌進行合作,在強強聯合的效應之下,也必將促進吉利的品牌與銷量。同時,還減少了吉利在手機領域的資金投入和市場培養。或許,這是一舉多得的結果。
(圖片來源:大作)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