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9 14:0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2015年4月成立以來,拼多多始終在電商高速路上狂奔。不過,2021年Q4財報傳遞的信息顯示,近八年極速行駛的拼多多正在放慢腳步。兩個鮮明的特征可以......
【藍科技綜述】從2015年4月成立以來,拼多多始終在電商高速路上狂奔。
不過,2021年Q4財報傳遞的信息顯示,近八年極速行駛的拼多多正在放慢腳步。
兩個鮮明的特征可以佐證拼多多正在降速:一是營收。財報顯示,2021年Q4營收272.31億元,同比僅增長3%,季度同比增速創上市以來新低,而拼多多一年前的增速還保持在146%的高水平。
二是活躍用戶空間變窄。2021年四季度MAU為7.33億,同比增長2%;全年活躍買家為8.68億,同比增長10%。而全國的網民數量為10.3億,這意味著新增用戶大概率將進一步減少,拼多多增量用戶有見頂危機。
復盤拼多多商業經濟周期邏輯,不難發現其開始放慢腳步。如果站在大環境下看,一方面是整個電商都面臨著增長開花板,活躍用戶基本到頂;另一方面,電商必須要通過自我造血和輸血,找到未來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才是根本。拼多多選擇了后者。
第一,同行電商下鄉,拼多多科技下沉。
拼多多的變化始于兩年前。
2020年7月,拼多多發起了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并打響第一屆草莓“人機大戰”,四支AI隊伍利用數字設備、AI遠程種植草莓,與有豐富經驗的四支傳統農人隊,在草莓產量、品質、產出比等指標上展開比拼。而在2021年的第二屆大賽上,又開始了用AI種番茄。
隨后更是進一步將農研拔到了戰略高度,宣布專門設立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通過“百億農研”致力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科技普惠。
這意味著什么?
當電商下鄉成為主流,幫助農戶解決了產供銷冗長的環節時,拼多多卻在源頭上以科技助農的方式,讓農業科技下沉。
眾所周知,農業和農產品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但在中國卻一直存在“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等痛點。近幾年中國各行各業都經歷了數字化升級改造,但農業領域的數字化進程并不順利。
拼多多這一次,等于是主動將科技優勢下沉,對農業領域實施全方位改造升級,幫助農業建立起數字化體系。既通過科技賦能農業研發與生產,幫助中國農產品建立起國際標準,也鞏固了鄉村扶貧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農村市場一直被認為是亟待開發的沃土,在“共同富裕”的感召下,互聯網企業紛紛將農民作為幫扶對象,圍繞農村市場的助農戰略已成為電商平臺的主旋律。在這些平臺中,鮮有企業真正將幫扶農業落到實處,更難找到一家互聯網企業能像拼多多一直重倉農業,未曾改變初心。從“一對一幫扶”再到“蹲田間地頭做農研”,可以說“腳上沾泥”走上艱苦奮斗道路,已成為這一家企業的持久戰略。
第二,一手抓國貨,一手抓農研,一老一新協同發展。
拼多多科技下沉農業,突破性向外界證明科技不僅僅是存在于電子領域,在農業方向也大有可為,科技賦能農業是一個大方向。
而且,拼多多賦能農業還有一個優勢——“研銷結合”。比如,在去年第三屆“農貨節”中,拼多多線上展銷平臺先后覆蓋400多個優質農產區,首批上線的精選農(副)產品即突破1000款。據悉,自農產品線上展銷平臺上線以來,優質涉農商家已突破1萬家,并累計上線超過2萬款農產品。
拼多多一邊提速農業科研,一邊將研發成果與農產品市場化,等于是一線兩用,既是一個賦能平臺,又是一個交易平臺,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免除了上游生產的后顧之憂,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農產品。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這種長期戰略規劃下,農產品也更容易形成科研成果市場化,帶動整個農產品產業鏈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顯而易見,拼多多的改變卓有成效。通過網絡平臺助力鄉村振興,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點燃了本地青年的創業熱情。大量年輕人才回流,通過直播帶貨找到了新的價值,提升農村“年輕指數”,這正是拼多多作為頭部電商平臺的意義所在。
除了農業科技的投入變重外,拼多多又通過國潮產品將自身品牌拔高一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平臺國貨品牌的入駐數量同比增長超過270%。拼多多已經成為老字號品牌、新國潮品牌強勢增長的新高地,平臺先后涌現出50多個過億的老字號品牌、30多個過億的新國潮品牌。今年,拼多多將會投入百億量級的“扶持資源包”,培育10個百億新國潮品牌,100個十億新國潮品牌。
這也意味著,新國貨品牌在不斷滿足平臺用戶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使得拼多多作為平臺載體的品牌形象充分釋放,實現了其品牌化的再一次躍升。
從電商新的發展周期看,未來比拼的絕不是速度、流量,而是對技術研發的投入。“百億農研”是拼多多把科技下沉、真正落到田間地頭的具體體現,未來的農業附加值將會更高。
用戶見頂并不可怕。在科技農研這條新賽道上,拼多多是目前國內電商行業中投入最多的,這相當于掌握了主動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