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9 13:37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我國非常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不斷出臺各項政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氫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3月5日,氫能作為前沿新興產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華商基金研究員郝思佳表示,當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明顯提速,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大力支持,“政產學研用”高效協同推進布局,國產氫能關鍵技術逐步突破和成熟,各領域的推廣應用不斷擴大,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氫能板塊的景氣度提升,制氫、儲運、測試等環節的設備端有望優先受益。
萬得信息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15日,中證氫能全收益指數近3年上漲10.71%,同期滬深300指數下滑29.10%。
氫能或為能源變革終極方向之一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能幫助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消納,實現電網大規模調峰和跨季節、跨地域儲能,加速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的低碳化,是未來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
氫能具備環保、熱值高、來源多樣、儲運靈活、損耗少等多方面優勢:與傳統的化石燃料不同,氫能在轉化為電能與熱能的過程中,只產生水,不產生溫室氣體或細粉塵;氫能的熱值約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氫能可通過水電解、化石燃料、生物化學法、副產氣體回收等多種方式制取;氫能可通過氣態、液態或固態金屬氫化物等形式儲運,可適應不同場景的要求;氫能以遠近距離均可的管道輸氫取代遠距離高壓輸電,安全性提高,減少無效能源損耗。與此同時,當前氫能的缺點可能是成本相對較高。
在華商基金研究員郝思佳看來,氫能或為能源變革的終極方向之一,可配合可再生能源構建低碳能源體系。
氫氣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制備,可再生能源發電,再電解水制氫,從源頭杜絕碳排放;此外,通過轉化為氫儲能,可將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引入能源體系,同時解決其消納問題,避免棄風、棄光、棄水現象,最終構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當前滲透率較低,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華商基金研究員郝思佳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具有良好的制氫基礎,每年全球純氫產量約為7000萬噸,我國的氫產量在3300萬噸左右,其中煤制氫占比62%,天然氣制氫占比19%,工業副產氫占比18%,電解水制氫占比僅1%,發展空間巨大。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預測,在2030年“碳達峰”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達到3715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需求量中占比約為5%;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達到1.3億噸,在終端能源消費需求量中占比約為20%。
我國非常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不斷出臺各項政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氫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提出到2025年,使用氫能的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約5萬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
近期政策端有積極變化
開春以來,圍繞氫能的政策支持信息不斷,多地積極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2月26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內蒙古自治區應急管理廳、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的通知》,允許在化工園區外建設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和制氫加氫站,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不需取得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內蒙古是風能、太陽能的資源大省,風光電解水制氫成本較低,取消制氫項目場地限制有望推動氫能普及。
2月29日,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科技廳三部門發布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對山東省區域內的氫能車輛免受高速通行費,試行期2年。免征高速過路費有望降低氫能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的20%,有望帶動燃料電池車經濟性的邊際提升。
3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七部門發布我國首個《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指導意見》,圍繞石化化工、鋼鐵、交通、儲能、發電等領域用氫需求,構建氫能制、儲、輸、用等全產業鏈技術裝備體系。該指導意見明確了氫能在綠色轉型中的重要地位,將有助于提高氫能技術的經濟性和產業鏈的完備性。
以上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基金投資須謹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