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10:18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2024年以來A股ETF獲資金凈流入約8681億元,已遠超去年全年凈流入總額。
●本報記者張舒琳
今年以來,指數型股票基金發展迅速,逾8000億元資金通過ETF流入A股市場,ETF重要性與日俱增。作為市場資金流動的風向標、長期資金入市的新引擎,ETF為權益資產注入流動性,降低市場波動;為投資者提升配置效率,搭建穩健的交易環境;為資本市場增強內在穩定性,促進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ETF市場容量不斷擴大
9月24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證監會將進一步優化權益類基金產品注冊,大力推動寬基ETF等指數化產品創新,適時推出更多包括創業板、科創板等中小盤ETF基金產品,更好服務投資者,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是繼新“國九條”提出“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之后,監管層又一次對發展指數化投資的重要表態。
多重政策利好加碼,助力增量資金借道指數基金流入股市,ETF市場容量不斷擴大。近日,寬基指數ETF規模屢創新高。9月24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僅僅一周后,其規模就達到3975.47億元,逼近4000億元大關。此外,近日南方中證5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分別邁入1000億元、2000億元陣營。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2024年以來A股ETF獲資金凈流入約8681億元,已遠超去年全年凈流入總額。
機構資金持續入市,扮演著逆周期布局、活躍資本市場的重要角色,寬基ETF則成為資金“蓄水池”。上交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球資金凈流入居前的20只ETF中,A股ETF占據四席,分別為易方達滬深3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和華夏滬深300ETF,在全球分別排名第6、第7、第13和第14位。
寬基指數ETF做優做強,正是近年來ETF市場高速擴容的縮影。截至9月30日,境內ETF規模已超3.49萬億元,其中邁入千億級陣營的ETF已有6只,分別為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嘉實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
面臨“成長的煩惱”
二十年來,我國ETF市場發展高歌猛進。一方面,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ETF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投資工具,彰顯普惠金融屬性。上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滬市ETF持有人數量共658萬戶(未穿透聯接基金),較2020年底增長61%。從持有人結構看,機構投資者持倉達1.3萬億元,占比超70%,持倉比例較2023年末增長7個百分點,持倉規模增長31.8%。
另一方面,快速擴容的被動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持續上升,ETF的流入結構深刻影響市場風格。興證策略張啟堯團隊認為,截至二季度末,被動基金持有A股的市值已經超過2萬億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上升至3%,持有市值較2023年同期增長接近50%。此外,截至二季度末,包含被動指數和主動管理在內的偏股型公募基金前50大重倉股中,被動型基金的持股占比已經躍升至51.6%,而2021年底這一比例僅為22.9%。
ETF市場迅速擴容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迷你基金清盤頻現。Wind數據顯示,789只A股ETF中,接近一半規模不足2億元,其中105只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同賽道的不同產品分化顯著,尾部產品流動性匱乏,400余只ETF過去一年日均成交額不足1000萬元,其中100余只日均成交額尚不足200萬元。此外,今年以來,新發ETF熱火朝天的同時,已有30余只ETF及聯接基金宣布清盤。
不過,當前國內ETF產品優勝劣汰是正常現象,未來仍有廣闊發展空間。工銀瑞信指數及量化投資部副總經理趙栩認為,迷你基金清盤是市場發展過程中的正常情形,需要供給端不斷創新,提供更多有差異化的指數來改變ETF市場同質化競爭的“擁擠”現象。
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2004年,首只ETF成立,從0到萬億元,境內ETF市場歷經17年;而到第二個萬億元,境內ETF市場僅用了3年時間。在趙栩看來,近幾年,ETF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加速狀態,從供給端來看,不斷細化和豐富的指數體系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從需求端來看,ETF規模逆勢增長充分說明其市場認可度較高。他認為,隨著市場有效性進一步提升,市場的超額收益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系統性衰減特征,而ETF所代表的市場平均收益水平越來越得到投資者的重視。
對于未來的市場空間,泰康基金量化投資部負責人魏軍認為,未來,隨著中長期資金入市進程加快,以及A股市場內在穩定性持續增強,指數化投資規模或將持續擴容。一方面,以配置性需求為主的社保、險資、個人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或不斷加大,將有望持續推升指數化投資規模;另一方面,隨著A股市場制度不斷完善,核心資產市值加速增長,更多投資者或將更加關注以寬基指數為主的被動投資工具。
趙栩也表示,隨著指數體系不斷優化創新,市場有效性提升,具有機構化特征的ETF產品有望受到市場更多重視,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