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中旬到現在,我們行風險管理條線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大家都非常忙,加班應對各種檢查。”某大型商業銀行內蒙古分行的一位員工對《金融時報》記者說。
“前兩年,我們總說自己是一家發展非常快的小銀行,現在這話不再提了,監管層已明確表態,‘監管姓監’,而不是做大做強銀行業。”某城商行品牌公關部總經理坦言。
2018新年伊始,強監管颶風“來襲”,一系列監管令道道直擊銀行業市場亂象,讓一些倚重監管套利的銀行感到“膽寒”。監管還會更嚴么?范圍還會更廣么?時間還會更久么?就在市場疑慮之時,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就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答記者問時表示,深化整治亂象的四大總體思路之一,便是“短期化和常態化的關系”,即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的一項常態化重點工作。
強力度 廣覆蓋 久持續
“銀監會日前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對2018年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提出了具體的、極具操作性的工作要求,表明了監管層進一步強化監管的態度和整治金融亂象的決心,預計我國將呈現‘強力度、廣覆蓋、久持續’的監管新常態。”中國銀行(4.420, 0.06, 1.38%)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強監管的高壓態勢,至今已持續將近1年,銀行業整治亂象取得了諸多階段性成果,不僅體現在頻頻開出的巨額罰單,還體現在一些金融業務規模的收縮上。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自2010年來首次收縮,其余額分別比年初減少2.8萬億元和8306億元;2017年前11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有所放緩,其中,同業理財累計凈減3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銀行委托貸款中的“金融機構委托貸款”同比少增889億元,表外業務增速由過去的50%以上降到19%。
然而,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表示,雖然金融去杠桿的政策效應已經顯現,但是政策目標尚未完全實現,強監管需要在2018年得到延續。“銀行理財規模依然較高,非標資產久期較長,規模下降和調整都需時間,而表外資產結構復雜且規模龐大,調整更需要較長時間,因此,金融去杠桿仍將繼續。”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表示。
“在資金脫實向虛、宏觀杠桿率高企、房地產泡沫等潛在風險狀況沒有根本好轉之前,監管從嚴環境難以發生根本轉變。”李佩珈強調,監管的時間跨度或將不斷延長,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將呈現出長期化與常態化趨勢。
短期“陣痛”或不可避免
“過去一段時間,銀行業經營理念以發展為主,對風險防控和合規有所忽視,導致潛在風險積累。與此同時,銀行發展模式進入死胡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認為。
然而,要想從死胡同里走出來,短期的“陣痛”不可避免。過去商業銀行粗放式的規模擴張難以為繼,通道、同業、資管、理財等業務擴張面臨嚴厲的制約。長期倚重監管套利和空轉套利的小銀行將在盈利方面出現極大的困難,“2018年,甚至有可能出現某些小銀行瀕臨破產的情形。”交通銀行(6.770, 0.14, 2.11%)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上市銀行三季報數據顯示,不少銀行已經出現了營業收入下降以及總資產規模下降的情況,多家銀行“縮表”趨勢較為明顯。例如,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7.340, 0.14, 1.94%)集團資產總額比上年末下降6.64%,負債總額比上年末下降7.41%;民生銀行(9.170, 0.16, 1.78%)資產總額下降3.11%,負債總額下降了約3.83%。業內人士分析稱,“縮表”大都歸因于同業業務的規模壓降,隨著2018年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考核,預計出現“縮表”的銀行將進一步增多。
不過,面對強監管態勢,多數業內專家對于我國銀行業發展仍持樂觀態度。“從長遠發展來看,度過監管強約束的‘陣痛’之后,銀行業將步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曾剛說。連平也持有相似觀點,他認為,“短期的‘陣痛’不一定是壞事,中小銀行經過這一輪沖擊后,未來在業務開展上會更加謹慎合規。”
“在金融監管加強的背景下,銀行業資產增速放緩,中小銀行面臨‘縮表’,部分所謂的‘創新’業務被叫停,短期內會導致銀行收入和盈利能力下降,但從長期看則有助于銀行業夯實基礎、防范風險、行穩致遠。”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長期可持續發展可期
那么,銀行業該如何安度“陣痛”期?多數專家認為,“治療陣痛”需要用“長期藥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劑良藥”便是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從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對強監管仍抱有僥幸心理或是逆勢而動的銀行將承擔巨大的風險。
曾剛認為,監管強化將逐步打消銀行過去不切實際的過度擴張取向,銀行機構適應監管環境,樹立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向經營管理、防風險要效益,度過強監管“陣痛”期后將踏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商業銀行唯有把服務好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走出‘強監管’下銀行業發展困境。”李佩珈強調,商業銀行需要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是更加注重內源式增長,通過創新“用好增量”,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二是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存量金融資源“轉”起來、使不良貸款“活”起來、使實體經濟杠桿水平“降”下來。三是將金融風險納入經營管理者的“血脈”,切實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四是發揮好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主體責任,更加注重合規風險。
溫彬則認為,銀行業行穩致遠應該做到“三要”:一要增強合規意識和責任意識。自上而下樹立依法合規的經營理念和合規文化,形成有約束力的制度,對違法違規事件和人員嚴格問責。二要回歸本源、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始終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進行創新,實現經濟和金融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三要加快自身改革,推進戰略轉型。銀行要轉變觀念,擯棄監管套利,加快變革,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探索特色化、差異化轉型之路。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