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3·15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汽車三包》成為近年車主維權的法律利器。然而,因汽車制造和生產的復雜性,不少車主在維權過程中卻苦于無法“自證”導致索賠無門。3月初,有廣州車主求助記者:車商將事故車當新車賣,他花了數萬元做了第三方檢測報告證明車輛問題并要求退車,法院卻仍以證據不足對車商“輕判”。他很苦惱:到底怎么樣才能證明我的車真的有問題,維護自己的真正權益呢?記者留意到,當前汽車市場車主維權糾紛不斷,權威第三方的缺失讓不少車主深陷維權沼澤。今年的“3·15”前夕,車天下與大家共同關注車主維權之路緣何“卡殼”?
【案例】
車商將翻新車當新車賣
車主維權卻難退車?
在廣州做服裝生意的朱先生,2017年6月花費近一百萬元在惠通陸華4S店買了輛路虎發現5。隨后為愛車裝腳墊時發現車身多處有掉漆、剮蹭等痕跡,懷疑自己買到了一輛“翻新”車。他隨即向4S店提出質疑,對方卻打太極推卸責任。朱先生查閱了相關法規和維權案例后,找了一家第三方汽車檢測鑒定機構,花4萬元為車輛做了檢測。第三方機構對這輛路虎車全面檢測的結果讓朱先生心驚驚——該4S店交付他的路虎發現5“新車”居然有25處拆裝痕跡和故障!也就是說在交車前,這輛“新車”已被拆開修復過。朱先生認為4S店在交車前存在欺騙行為,就以其將翻新車或事故車當新車賣給他為由,將4S店告上法院,要求退車和給予相關賠償。面對鑒定報告,該4S店承認該車輛交付前被拆修過,但卻以“車輛的正常升級,數據忘記上傳系統”等理由推脫責任。歷經半年多的維權后,海珠區人民法院3月7日的初審判定:4S店隱瞞車輛修復狀況,損害了車主知情權,應判罰30萬元;但以證據不足等理由駁回朱先生要求退車、退一賠三等要求。初審結果讓朱先生非常不滿意,他表示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等條例,車商存在欺詐行為,至少應該要退車和給予相關賠償。
【聚焦】
車主如何找證據成維權焦點
在記者的采訪時朱先生顯得很苦惱:該如何才能有效證明車輛在交車前就存在問題呢?當初他所提交的第三方檢測報告雖然讓4S店承認了車輛被修復過,卻不承認車輛故障。法院也判定報告“為商業機構鑒定,非司法鑒定,不具備法律效力”。他曾向法院建議,讓法院推舉一家司法鑒定機構對車輛進行檢測,法院卻表示沒有的推薦。“車子明明被拆修過,但拆修理由卻是車商說了算?”對于車商這種既當裁判員又做選手的行為,朱先生很無奈。
記者留意到,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東風本田“機油無故增多”的大批車主或能算是一個維權幸運案例,國家質檢總局“站出來”為這些車主撐腰,廠家不得不低頭認錯,賠償召回。然而有更多的車主卻在為維護權益“單打獨斗”。記者從省、市消委、汽車流通協會等部門獲悉,當前不少車主大多是找維修廠或私人師傅對車況進行檢測,在訴訟時,這種檢測報告往往不被法院認可。如朱先生這般找了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已是“做足功課”。利用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報告作為證據也有不少維權成功的案例,如重慶法拉利車主陳小姐,去年就順利退車并獲得車商賠償。
但記者留意到,汽車“三包”政策實施近四年,理應作為消費者維權“利器”的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一直被業內所呼吁,如今也有數家符合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出現,但整個行業發展卻仍不成熟,難以構建起權威體系。
【專家意見】
市場急需權威檢測體系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告訴記者,近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快速攀升,由產品質量引發的糾紛與訴訟案件呈逐年遞增的態勢,“當前鑒定標準法規缺失、技術方法不完善,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才造成消費者在遇到新車質量問題時解決困難。”
中國質檢總局下屬機構中國質檢協會秘書長柯振權也表示,我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起步得很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檢測機構也是參差不齊。對于不少“第三方”的報告,廠家或經銷商對其所運用的檢測方法和結果不承認。業內人士呼吁,要落實三包法律中的規定,讓車主維權之路順暢,首先要做的是盡快健全第三方檢測機構體系。
【調查】
第三方檢測機構體系待完善
對于車主維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建議,車主在新車購買后發現問題或對二手車車況車源質疑,目前最理想的做法還是先找符合資質的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報告,報告是打官司時的證據之一。
記者調查中發現,當前市場上的第三方車輛檢測機構資質參差不齊,車主難以獲得有權威性的車輛問題檢測報告。記者通過省、市消委等部門獲得了廣州市內檢測站和幾家獲司法部門授權的機動車第三方鑒定評估機構的名單,但當記者逐一致電這些機動車檢測和鑒定評估機構時卻發現,這些被官方認可的機構卻極少開展“對外”業務。“我們是司法部門授權的,受保險公司或法院等單位委托做鑒定報告,主要面對客戶并不是一般車主。”其中一家機構的工作人員如是告訴記者。這或許就是當前市場的尷尬現狀,具備司法鑒定效力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缺乏對私人市場開展業務,讓不少車主轉而依賴商業化運營的第三方檢測機構。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第三方汽車鑒定評估機構做車輛質量鑒定成本非常高,少則2萬、3萬,多則5萬~8萬元不等。過高的成本負擔也讓不少車主望而卻步。
【記者觀察】維權成本高,車主不了了之
即便面對消費者的證據,為何車商都不愿意退換車輛呢?除了利益和成本問題外,還因為當前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容易妥協。雖然《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汽車三包”政策已經很全面地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但在維權期間,消費者要承擔高昂的訴訟成本、取證成本,花費大量的時間,還要忍受沒有代步工具的困擾,有的車主在與車商的協商過程中就放棄維權了。而對于廠商和經銷商來說,應對車主維權的方法相對“輕松”,只需要等待法院判決即可。因為有時候車商對車主說一句“支持走法律程序”就能“勸退”不少維權車主。
【相關鏈接】
法規科普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退一賠三”的規定,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
·《汽車三包》規定的可退換車有效期是2年或5萬公里內(以先到為準),在有效期內,四種情況車主有權直接申請換車或退車。1.車輛存在嚴重安全性故障累計2次修理還沒能解決的;2.發動機、變速器累計更換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3.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懸架系統、前/后橋、車身等因適量問題累計更換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4.因質量問題修理時間累計超35日,或因同一問題累計修理超過5次的可以申請退車。
【溫馨提示】
交車前先看記錄,保留證據
用戶在提新車之前,可以要求經銷商調取所交車輛此前在保養維修系統里的記錄,先留一手證據,事后如發生問題也讓經銷商無言以對。一旦車輛發現問題,想找第三方檢測機構做鑒定的話,費用屬實不菲。當然,如果這份檢測報告能幫助車主與車商打贏了官司的話,這筆檢測費用是可以判定由被告方來負責。記者建議,由于第三方檢測機構的鑒定成本較高,車主最好先咨詢清楚,評估獲勝指數,再決定是否值得做鑒定,不至于“賠了夫人又折兵”。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