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 09:05 | 來源:未知 | 作者:王詣予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如今,光明乳業2018年上半年業績正式出爐,一二把手同時去職的原因,不言自明了。
如今,光明乳業2018年上半年業績正式出爐,一二把手同時去職的原因,不言自明了。
2018年8月27日晚間,光明乳業(600597.SH)公開了2018年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05.71億元,同比下滑3.23%;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3.35億元,相較于上年同期的3.66億元,降幅為8.58%;
對于營收凈利出現雙降的原因,光明乳業方面表示,2018年上半年,乳制品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各競品促銷措施層出不窮,特別是在華東、上海等公司傳統強勢區域也加強了投入力度。
競品也繼續加大在廣告和渠道的投放,充分利用其在傳統渠道的優勢提升市場占有率。
受到競爭壓力,公司的莫斯利安酸奶和部分低溫酸奶業績出現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光明乳業主要從事各類乳制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奶牛的飼養、培育,物流配送等業務,并且光明乳業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乳制品生產、銷售企業之一;
其主要生產銷售新鮮牛奶、新鮮酸奶、乳酸菌飲品、常溫酸奶、嬰幼兒及中老年奶粉、奶酪、黃油等產品。
隨著居民消費模式的改變,消費需求的多樣化,乳制品企業越來越注重奶源建設、產品研發、營銷渠道建設。
乳制品企業已經進入奶源、產品、渠道全產業鏈競爭的時期。鑒于乳制品消費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的提高,全產業鏈的均衡發展將引領乳制品行業進入穩步增長期。
但是,光明乳業全產業鏈的建立并沒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增強其乳制品業務板塊的核心競爭力。
數據顯示,2017年,光明乳業液態奶營收約為137.59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72.62%,同比下滑3.74%,其中酸乳銷量約為80.93萬噸,同比下滑5%。
據悉,2017年光明乳業液態奶業績下滑主要原因為“莫斯利安”酸奶受競品鋪貨影響,收入下滑幅度較大,影響液態奶整體營收。
而“莫斯利安”酸奶曾是光明乳業的主打產品,2009年開創了常溫酸奶先河,一度成為驅動光明乳業營收增長的主要引擎,在2014年其銷售收入達到59.6億元,占總營收的34%。
但是,緊接著伊利和蒙牛兩大乳業巨頭分別推出了后來更為消費者熟知的“安慕希”和“純甄”,莫斯利安的好日子就結束了。
安慕希和純甄通過各大熱門綜藝節目冠名的方式進行廣告宣傳,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席卷了中國乳業市場,并威脅著光明乳業常溫酸奶的市場份額,也使其“莫斯利安”這款明星產品,淪為牽扯其液態奶業績下滑的主要因素。
2018年上半年,光明乳業“莫斯利安”和部分低溫酸奶銷量,又在擠壓式的市場競爭中下滑。
而2018年上半年,光明乳業在品牌宣傳方面也有不少投入,借助女排聯賽、上海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上海櫻花跑等各項賽事和盛會,通過流量導入、品牌露出等方式積極傳播光明乳業全系品牌。
同時,光明乳業也在順應乳制品消費細分、消費升級的市場格局趨勢,相繼推出每日千億活性乳酸菌,健能JCAN中高端系列酸奶,有格高蛋白運動牛奶等新品,布局功能性產品品類,升級產品結構。
雖然目前我國乳制品仍表現出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市場格局,但擁有較強品牌優勢的乳企則更具有競爭力。
但光明乳業產品的市場份額仍在不斷被蒙牛、伊利兩大龍頭企業蠶食,業績呈現下滑趨勢。
一位乳企人士向《五谷財經》特約、獨家撰稿人王詣予表示,光明乳業本來具有很多先發優勢,但眼看著競爭對手做大做強,自己的業務卻不斷萎縮,高管團隊“難辭其咎”!
“目前伊利、蒙牛雙巨頭的壟斷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光明乳業雖然不斷通過廣告宣傳、推出新品、全產業鏈營銷布局等方式試圖提高市場份額,但蒙牛和伊利擁有更好的渠道深度和市場廣度,資金實力雄厚,在上述方面也同樣可以做的更好,光明乳業在與二者的品牌競爭中就先敗下陣來,市場份額自然被二者蠶食。”業內人士稱。
數據顯示,蒙牛和伊利目前營收已在600億以上,而光明乳業的營收與之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蒙牛和伊利占有液態奶市場份額約為56%,常溫奶市場份額約為63%,表現出碾壓式的市場占有率。
不僅如此,除了蒙牛和伊利外,新希望(6.190, 0.00, 0.00%)乳業、君樂寶乳業等區域龍頭品牌也在給光明乳業不斷增加競爭壓力。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君樂寶乳業繼續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整體收入同比增幅在27%左右,全國化勢頭初具雛形。
雖然截至目前,正在沖刺IPO的新希望乳業并未更新2018年中期業績,但是,內部人士透露,2018年上半年,新希望乳業收入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伊利蒙牛全面進行渠道下沉,并開始收割更多市場份額;新希望乳業、君樂寶乳業如也加速全國化布局,發展勢頭不容小覷;但是,作為行業‘小三’的光明乳業卻不進反退,” 上述乳企人士告訴《五谷財經》特約、獨家撰稿人王詣予,在“前有狼、后有虎”的雙重夾擊之下,自身經營體制過于僵化的光明乳業,已經呈現出“夕陽之照”,未來業績繼續承壓將是大概率事件。
值得關注的是,華東地區一直都是光明乳業的大本營,但是,伊利、蒙牛等外埠品牌以及各類進口乳制品,卻在威脅著光明乳業的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2017年,光明乳業來自上海地區的銷售收入同比下滑3.18%,競爭對手已經“兵臨城下”,讓人唏噓不已。
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業績下滑的情況下,光明乳業只能依靠海外業務“撐場面”了。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新西蘭新萊特主營業務穩步發展,實現營業收入約為20.19億元,同比增長0.8%;實現凈利潤約為1.82億元,同比增長81%。
據了解,新西蘭新萊特目前還在進一步深化與現有客戶的合作關系,并不斷擴展客戶組合和產品組合,與重要客戶達成一致,延長獨家供貨協議,并與新西蘭南島食品有限公司簽訂為期10年的液態乳制品供貨協議,逐步開啟液態奶業務布局。
而光明乳業也將新萊特作為其業績的主要突破口,在國內市場競爭乏力的情況下轉戰海外,以銀行貸款與自有資金組合的形式籌集資金1.25億新西蘭元,將在現有新西蘭鄧桑德爾(Dunsandel)生產基地建設液態乳品生產線及相關包裝生產線,進一步擴大新西蘭地區產業產能。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
在光明乳業業績下滑、國內市場份額遭蠶食、試圖通過海外布局尋求突破的背景下,董事長張崇建,總經理朱航明卻雙雙辭職,標志著二人同掌光明乳業的時代正式落幕。
同時,作為光明乳業控股股東的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光明食品集團”)黨委已經決定濮韶華任光明乳業黨委書記、并推薦為光明乳業董事長人選。
“此次人士變動是進一步深化光明食品集團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推進乳業板塊發展的需要。”光明食品集團方面稱。
據悉,張崇建與朱航明分別于2015年4月17日和2016年5月20日開始分別擔任光明乳業董事長和總經理,并且二人本輪的任期均為2016年5月20日至2019年5月19日,二人此番屬于提前離職,業內人士稱與近期光明乳業業績下滑有關。
實際上,2015-17年期間,光明乳業營收分別約為193.73億元、202.07億元、216.72億元,凈利分別約為4.18億元、5.63億元、6.17億元,在張崇建與朱航明共同任職期間,光明乳業連續兩年業績保持穩定增長趨勢。
但是,一直都是光明乳業“頂梁柱”的液奶業務,卻在2017年出現萎縮勢頭,并延續到了2018年上半年。
“二人在光明乳業業績上沒有帶來明顯的大幅增長,未來光明乳業更加需要具備創新和突破力的人來領導,從而實現業績的增長。”乳業分析師宋亮稱。
朱丹蓬也對此發表看法,換帥背后,光明乳業在布局上應該會有所大動作,這也是其在張崇建與朱航明任期未到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做出調整的原因,以此匹配未來光明乳業的發展布局。
“目前光明乳業在液態奶、奶粉、區位等方面存在短板,以往的產品結構并沒有過多優勢,而從區位的角度來看,光明與蒙牛、伊利的渠道深度和市場廣度相差甚遠,光明乳業想要在短時間內補回短板比較難,應該會從低溫和奶粉方面發力。”朱丹蓬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