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繁華的都市里,現金似乎正在慢慢消失。
外國游客嘗試付錢購物的時候反而會遇到不少麻煩,因為他們的智能手機上沒有安裝支付寶或微信支付,而且商戶似乎也不希望消費者從 ATM 上取現,因為他們更想在智能手機上完成支付交易。
另一方面,盡管這種無現金支付革命讓美國人感到驚艷,但其實并沒有太多美國消費者愿意嘗試這么做,因為許多美國人并不理解數字支付的重要性。畢竟,從錢包中拿出一張信用卡和從口袋里拿出智能手機沒什么區別,而且如果不是去商店消費,其他地方也用不到現金。對于普通美國人來說,無現金支付系統似乎與 Venmo 或 PayPal 沒什么不同,只不過更普及罷了。
上周,硅谷知名風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管理合伙人 Connie Chen 在斯坦福大學舉行的 HYTSA 大會上發表了演講,他認為無現金革命催生了一個全新的、基于軟件的價值交換系統,而且已經演化成了一種能夠構建商業模式的平臺。
如果按照這種“中國式數字支付模式”,交易成本其實會變得非常低,而且還能夠實現小額支付和跨服務提供商的無縫集成——反向思考的話,這意味著商家可以通過應用程序向客戶提供各種服務,不僅有助于增強用戶體驗、提升客戶忠誠度和參與度,還可以構建網絡價值。
以酷狗為例,酷狗是國內最受歡迎的音樂應用程序之一,他們也向粉絲提供“音樂幣”,而且可以兌換成法定貨幣。基本上,通過電子支付系統可以大幅減少中介成本,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支付現在的用戶量都已經超過了 10 億。咨詢公司 Aite Group 認為,全新的數字經濟創造出了一個無縫支付體驗,這恰恰是美國應用程序開發公司落后的地方,因為他們的產品根本無法和這種“新模式”整合在一起。
對于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愛好者來說,國內市場無縫的支付體驗難道不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嗎?
但換位思考的話,是否意味著——這種無現金支付革命的成功,反而證明了其實根本不需要依靠區塊鏈技術、只需要在基于“設備到設備交換”的物聯網經濟模式下就可以構建出一套全新的微支付價值網絡。
理論上來說,是的。
實際上,無現金支付革命雖然有啟發性,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仍以支付寶和微信為例:一些美國支付服務提供商如今已經開始嘗試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服務,允許他們通過微信支付或支付寶賬戶在美國買東西,同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也在拓展其他國家市場,但這種雙邊努力一直收效甚微,因為他們無法徹底解決一個問題——法定貨幣兌換。
也就是說,基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所謂無現金革命僅能在某個“邊界”內發生,比如 Venmo 和 PayPal 數字支付系統其實和支付寶微信沒有差別,不同的是一個完全建立在美國銀行系統軌道上,而且幾乎全部都是以美元進行交易;另一個完全建立在中國銀行系統軌道上,而且幾乎全部都是以人民幣進行交易。
加密貨幣,可以突破這個“邊界”。
不可否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取得成功是很難被復制的,因為他們都依托于一個穩定的銀行系統。美國的 Venmo 和 PayPal 也想在“邊界”內獲得成功,但是他們無法獲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樣的用戶規模,因此也很難嘗試進一步擴張。
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銀行系統,單純地希望抓住加密貨幣這根“救命稻草”其實也無法解決問題。比如,委內瑞拉和阿根廷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當地政府草率地發行國家加密貨幣不僅沒有恢復人們對其法定貨幣的信心,而且也沒有從加密貨幣上找到正確的經濟振興解決方案。
那么,無現金支付革命能夠給加密貨幣行業帶來什么啟發呢?
答案其實已經出現,即穩定幣。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是連接加密貨幣和現實法幣世界的一個價值橋梁。雖然現階段穩定幣還局限于解決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所無法實現直接的法幣充值與結算的問題,但未來勢必會逐漸成為投資者的避險資產、大宗交易支付手段、以及一個最重要的用途——跨境支付。
穩定幣可以突破法定貨幣兌換“邊界”,并逐漸形成一種創新的、無現金支付的價值模型。所以在這種背景之下,還有誰會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視作為一種威脅、而非機遇呢?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