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胰島素龍頭通化東寶(14.340, 0.00, 0.00%)(600867.SH)正遭遇“青黃不接”的陣痛。
近日,通化東寶發布三季度報告,業績僅實現微增。數據顯示,2018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09億元,同比增長8.4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88億元,同比僅增6.02%。
而此前發布的半年度報告顯示,通化東寶上半年的收入14.63億元,同比增長23.85%;歸母凈利潤5.37億元,實現30.78%的增長。短短3個月間,業績突然“變臉”。
屋漏偏逢連夜雨,三季報發出后,股價已經連續陰跌3個月的通化東寶再次連吃兩個跌停。截至10月末,其市值已較7月中旬的高點縮水一半。
公開資料顯示,通化東寶是一家生產中西成藥、生物藥品和相關醫療器械的制藥企業,主要產品為重組人胰島素(二代胰島素)。1998年,其成功研制出胰島素產品“甘舒霖”,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丹麥之后第三個能生產二代胰島素的國家。
近年來,隨著拳頭產品“甘舒霖”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通化東寶的業績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財報數據顯示,2013–2017年,通化東寶的收入從12億元增長到25.5億元,年均復合增速20.57%;歸母凈利潤則從1.84億元飆升至8.37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高達46%。
此番業績突然滑坡,究竟發生了什么?一路高增長的通化東寶是否走到了拐點?
清渠道庫存
對于業績突然“變臉”,通化東寶方面給出的說法是三季度清理渠道庫存,壓縮鋪貨量。
“為了消化渠道庫存,緩解銷售端的壓力,公司采取一次性銷售調整,將渠道的庫存量由2個月調整為1個月的量,從而導致第三季度業績出現負增長。”通化東寶相關高管在最近的一次反向路演活動上表示。
反映到財務指標上,通化東寶第三季度僅實現營收5.45億元,同比下降了18.72%;實現歸母凈利潤1.51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了36.65%。
事實上,此次業績突現滑坡,并非毫無征兆,最近一年公司應收賬款的持續攀升已初現端倪。記者發現,在2017年一季度之前,通化東寶的應收賬款保持在4億元左右的水平。而自2017年中報開始,應收賬款的規模持續上升。
據財報數據,2017年末,通化東寶的應收賬款規模為5.44億元。這一數字在2018年中報上升到了7.46億元,同比增幅超過50%。
通化東寶方面亦承認,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加大壓貨,導致渠道庫存量升高,由過去1個月上升至2個月的水平。
“三季度銷售調整,是我們主動降低庫存的行為。9月份開始嚴格控制發貨,有些地區甚至不發貨。”通化東寶相關高管表示,去庫存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積壓任務給銷售人員帶來很大壓力,董事長希望銷售團隊年輕人輕裝上陣;另一方面也是為甘精胰島素的上市做準備。”
記者注意到,隨著銷售的調整,通化東寶的應收賬款規模在三季度末已回落至5.54億元。“其實三季度主要是渠道的貨變少了,但在終端的銷售量增長是非常正常的。”該高管強調,此次去庫存是一次性調整,“三季度調整完后,四季度會恢復正常增長。”
二代胰島素增長承壓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此次通化東寶進行銷售調整的背后,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二代胰島素的增長已顯現出疲態。
數據顯示,通化東寶的重組人胰島素原料藥及注射劑系列產品銷售收入,從2008年的2.74億元飆升至2017年的21.93億元。過去十年間一直保持著可觀的增長速度。
“二代胰島素想要保持原來的增速壓力很大,去年公司采取了比較激進的銷售策略,向渠道壓貨才維持住了業績增速。”上海某大型公募醫藥研究員張亮(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二代胰島素享受基層市場的紅利能保持很快的增長,現在三代的胰島素類似物對二代胰島素的替代越來越明顯。以前是在大的三級醫院替代,現在已經開始下沉到縣級醫院市場替代,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中國產業信息網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三代胰島素的份額占比已超過50%,且增速大幅高于二代胰島素。在二代胰島素廠家中,除了通化東寶的“甘舒霖”依然保持15%以上的增速外,外資原研廠商諾和諾德、禮來的二代胰島素都處于下滑態勢。
“我們的增長點并不是搶諾和諾德、禮來的市場,而是新增患者,正因為我們能搶到60%–70%的新增患者,才保證了公司二代胰島素的增長態勢。”前述高管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出爐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中,三代的甘精胰島素以及利拉魯肽等多種新型糖尿病藥物納入了基藥,這無疑對二代胰島素形成了更大壓力。
作為國產胰島素的領先企業,通化東寶多年來在基層醫生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逐漸在縣級和地級市醫院站穩腳跟。而隨著三代胰島素逐漸下沉到縣級和地級市醫院,通化東寶的策略也有所調整。
“公司在基層有一些策略的改變。”該高管表示,“國家分級診療政策逐步下沉到鄉鎮了,我們的下沉基本和國家同步。以前做到縣級,現在慢慢下沉到鄉鎮醫院。”
寄希望于三代產品
下一輪的增長,通化東寶寄希望于三代胰島素產品的“接力”。
目前,國內市場上,除了諾和諾德、賽諾菲、禮來幾個外資原研廠商外,國內的甘李藥業和聯邦制藥都已經推出三代胰島素產品。
而通化東寶至今尚未有三代胰島素獲批,在上市進度上落后了一步。從其研發管線來看,在研的三代胰島素包括甘精胰島素、門冬胰島素及其預混制劑、地特胰島素、賴脯胰島素及其預混制劑。其中,甘精胰島素和門冬胰島素的研發進展相對較快。
“二代與三代的銜接是目前公司的重中之重,首要任務是快點拿到甘精胰島素的批文。”通化東寶總經理李聰在8月份的一次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
10月30日,國家藥監局審核發布的《藥物臨床試驗數據現場核查計劃公告》顯示,通化東寶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已被列入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品種,即將開展現場核查。
“臨床核查之后,還有生產核查,完成臨床和生產核查后就進入最后的審批階段,離上市不遠了。”張亮告訴記者。
對通化東寶來說,甘精胰島素的上市只差“臨門一腳”。而市場擔憂的是,失去了先發優勢的通化東寶,面對外資巨頭和國產廠商的夾擊,還能搶到多少份額?
對此,李聰認為,甘精胰島素并不是新產品,內分泌醫生對甘精胰島素的使用和選擇已非常熟悉,不需要重新進行醫生教育,在公司原有渠道上可以很快導入。“如果明年一季度上市,我們計劃在明年開發500–1000家醫院,未來兩三年內完成2000–3000家醫院的導入。”
據透露,自去年下半年至今,通化東寶在銷售團隊方面已經擴充了300–400人,提前完成銷售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意在為甘精胰島素的上市“鋪路”。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