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2 15:3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陜西省商洛地區。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陜西省商洛地區。清光緒三年湖北鄖陽遭受水災,大批災民進入商洛地區,帶來了鄖陽流行的花鼓戲。后花鼓戲逐漸改用商洛地區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許多商洛的民歌小調,最終形成商洛花鼓。
因其流行地域和語音的不同,商洛花鼓逐漸形成了商丹路和鎮柞路兩大流派。
商丹路花鼓又被稱為北路花鼓,它以關中語系為主,雜以當地土語,曲調流暢、優美,婉轉柔和;鎮柞路花鼓又被稱為南路花鼓,它以鄂西北語系為主,摻用本地土語,曲調高亢洪亮,歡快明朗。
商洛花鼓由花鼓子、八岔子、大筒子三種曲調構成。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調演出,也叫小調戲,多反映當地人民的勞動與愛情生活。
代表性劇目有《打鐵》、《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賈金蓮回河南》等;
八岔子用八岔調演出,也叫八岔戲,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艷情故事,其曲調分陽八岔和陰八岔兩種,陽八岔又稱硬八岔或大八岔,陰八岔又叫軟八岔或小八岔。
代表性劇目有《坐西樓》、《送香茶》、《小東樓》、《小牙樓》等;
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戲,屬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戲,多表現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內容,代表性劇目有《藍橋擔水》、《劉海戲金蟾》、《血刀記》、《萬壽圖》、《山伯訪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訪賢》等。
商洛花鼓以演出“三小戲”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腳色,表演生動活潑,富于民間色彩。
商洛花鼓傳統的唱腔音樂結構形式單一,歷史年代久遠,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目前,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商洛花鼓已處于瀕危狀態,急需搶救和保護。
2006年5月20日,陜西省商洛市申報的“商洛花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