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經歷的一道坎,而基本養老缺口的問題也早已擺在了大眾跟前。
近期,從企業到政府部門也圍繞這一難題進行了各種探索。從企業角度看,發力養老產業成為商業保險公司近兩年來的一大風潮;從政府層面看,研討數年的養老第三支柱終于邁開實質性的步伐,稅延養老保險和目標日期基金都已于近期推出。
日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和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共同發布的《2018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居民退休指數為6.65,自2016年起兩連升。
從細分指標的得分上看,主要因為居民對養老安排主觀意識的提升,“報告中凡是反映主觀意識的指標都有明顯提升,反映客觀能力的指標都沒什么太大變化。”上述報告發布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教授、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8家險企養老產業
已投入678億
這一指數報告始自2012年始,中國于2013年被納入調查范圍,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覆蓋15個國家。今年中國地區的調查樣本數據來自于29個省市自治區的2000名居民,其中90%是在職沒有退休的人員,10%是已退休的。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在上述報告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大公司對養老產業基本上都有所投入,從現在的統計數據來看,一共有8家機構在18個省區建立了29個養老社區,面積達120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678億,擁有4萬個床位。在這個行業里面,保險公司已經摸索出一套經驗了。
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從2017年開始選擇部分中央企業和部分省份試點,統一劃轉國有股權的10%充實社保基金。2018年,三家試點央企國資劃轉社保基金超200億元。
“這個通知非常及時,表明政府已經看到并重視這個問題了。”復旦大學保險研究所所長、教授徐文虎表示,中國的養老事業要解決雙軌制的問題,一個是解決歷史問題,一個是解決現實壓力的問題。
養老市場需求供給矛盾凸顯
不過,其中問題重重。特別是,養老的市場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且這種矛盾并非單純地體現為供給不足。
陳秉正對記者表示,從金融產品的角度看,國內產品非常少,但是其實能做的產品種類很多,比如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做的長期護理保險;銀行可以發行以養老為目標的理財產品(目前銀行理財絕大多數為短期理財,十年以上的極少)。
金融工具在投資運作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同方全球人壽總經理助理兼首席團險事業執行官兼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彭勃對記者表示,前些年養老年金都不成功,其實這里面需要很多的風險對沖工具,其中還牽涉到比較復雜的定價,缺乏數據,“美國以前就出現過類似問題,保險公司對壽命預期不準導致定價不足,使得很多保險公司出現巨額虧空,不得不停售長期護理險。我們不能重蹈覆轍。”
從養老產業和養老服務的角度來看,彭勃表示,現在供需矛盾的表現是:一方面有效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也不足。目前有4000萬失能人口,按照1:3的比例需要1300萬護理人員,而目前事實上只有30萬護理人員,缺口1000多萬。另一方面,在供給端,近幾年來,我國養老服務機構的數量以及養老機構的床位數量都在快速增長,但實際入住率卻在逐年下降,顯示出養老需求與供給的不匹配。
第三支柱建設仍面臨重重困難。一位養老企業資管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啟動以來,各家公司的實際運行情況相比預期都有一定差距。
陳秉正對記者解釋,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可能制度設計存在較大的問題,比如優惠力度不夠;其次,操作上比較困難,這和稅收征管體制有關,我國是單一報稅且由單位代扣、代繳,增加了其復雜性;第三,現在稅收優惠能覆蓋到的群體不夠多。
至于目前諸多保險公司正發力的養老產業,商敬國表示,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限制。首先,行業準入成本很高,保險公司投入其他的養老相關產業時,光審批環節就特別多。其次,投資回報周期很長,很多外資、合資公司非常謹慎。另外,現實情況是養老服務市場的環境的確不容樂觀,至少服務供給方面特別差,能力技術參差不齊,缺少標準化規范,而且長期發展能力不穩定。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