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6 11:06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齊金釗 | [房地產]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期受到深圳取消“豪宅稅”、先行示范區建設等利好政策影響,不少樓盤的業主心態發生了變化,房產升值預期的信心空前高漲,陸續出現了在業主群呼吁集體“控盤”抬拉掛牌價的行為。
一個月時間暴漲近200萬元,深圳個別二手房樓盤日前開啟了“魔幻”漲價模式……
在許多小區的業主群里,有業主倡議大家集體提高掛牌價,把小區的房價“拉”上去。
中證君了解到,深圳此次興起的二手房業主“抱團”抬價已經從最初的南山區個別樓盤,逐漸蔓延至福田、龍崗、龍華等多個區域的多個樓盤,這讓近期打算在深圳買房的人既吃驚又焦慮。
掛牌價一月暴漲三四成
“隔了一個月,差不多漲了兩成,現在掛牌價都要到1700多萬元了。”12月15日,周明(化名)告訴中證君,最近自己正準備在深圳買房,但兩個多星期內,連續遭遇業主連續加價,這讓他既吃驚又有些焦慮。
周明介紹,自己前幾天和父母一起在深圳福田區香蜜湖附近看中了一套三房,掛牌價為每平米12萬元。但是,當自己聯系中介讓幫忙溝通時,業主當場提出“價格是之前掛的,現在想買的話需要再談一下”,接著業主便提出了每平米加價8000元的方案。
看到業主“坐地起價”,周明頗有些不忿,便委托中介繼續幫忙尋找房源。但連續在香蜜湖看了多套房后,業主們眾口一詞,均表示“價格需要再談談”。
周明稱,面對賣方頻頻出現的“加價”行為,自己私下跟中介打聽獲悉,現在很多熱門區域的二手房業主已經達成了“同盟”,大家集體提高掛牌價來達到推高房價的目的,至于加價幅度,少則一兩成,多的可以達到三四成。
記者在某房產中介APP上看到,周明提到的上述小區在售的一套房源掛牌價目前為1700萬元。
與此戶型面積相近的房子在今年上半年的實際成交價為1200萬元。而據周明介紹,一個月前,自己還曾看到過此戶型的掛牌價有1500萬左右的,但現在已經無從尋覓。
業主“抱團”抬拉房價
周明的遭遇不是個案,中證君了解到,近期受到深圳取消“豪宅稅”、先行示范區建設等利好政策影響,不少樓盤的業主心態發生了變化,房產升值預期的信心空前高漲,陸續出現了在業主群呼吁集體“控盤”抬拉掛牌價的行為。
以深圳灣附近的某高端樓盤為例,日前有人在網絡上爆料,該小區業主在聯合抬拉報價。
據悉,此前該小區因為超高的“得房率”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曾創下深圳房價的紀錄,其在2015年開盤時的售價就已經達到11萬元/平方米。如今,該小區的掛牌均價已經突破24萬元/平方米,部分熱門戶型的單價已經接近30萬元/平方米。
除了深圳灣豪宅片區外,還有龍崗、寶安等地的多個樓盤也開啟了“漲價”模式,業主群內“漲”聲一片。甚至有業主在群里制定了詳細的“估值管理提升”目標,除了自己提升掛牌價外,還聲稱要聯系中介機構掛出最新的高價,并呼吁大家拉更多業主進群“抬價”。
值得注意的是,中證君走訪發現,出現上述業主“哄抬”房價導致掛牌價飆漲的情況目前僅出現在個別相對“熱門”的樓盤,這些樓盤大多具備區位或學位上的優勢,房源相對緊俏,因此形成了類似“賣方市場”的格局。而其他大部分區域的二手房當前價格穩定,目前掛牌價較上半年上漲有限。
專家:“哄抬房價”有風險
業主抱團“控盤”抬升房價,是否真的對業主有好處?是否存在法律風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就有不少城市出現了業主集體“控盤”、“控價”來抬升房價的現象。造成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還是與房源的供需不平衡有關,以深圳這樣的城市為例,可能確實有很多稀缺房源的業主在賣房時覺得現在價格較低、賣的不劃算,但也不排除有很多暫時沒有出售需求的業主在哄抬價格。
同時,嚴躍進指出,對于業主們形成的“價格聯盟”,在市場實際供需面前,其實很容易被瓦解,一旦瓦解,當初參與“聯盟”的業主內部很容易爆發矛盾。
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維光律師告訴記者,業主有權自由占有、使用、處分自己的不動產并獲得收益。但開發商的銷售價格是需要受到政府監管的。因此,如果有開發商和中介機構冒充或鼓動業主控盤、鎖盤,那就涉嫌違反行業自律規定、涉嫌違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