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08:21 | 來源:中國經營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青云科技認為,隨著眾多巨頭進入公有云領域,行業競爭越發激烈,價格戰逐漸升級。云計算公司普遍尚需一定時間才能扭虧。...
低毛利下增長放緩 青云科技上市能扭虧?
本報記者/蔣牧云/張榮旺/上海/北京報道
“云服務第二股”或將出爐。近日,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云科技”)科創板首發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本次計劃發行不超過1200萬股,募資規模約11.88億元。募集資金擬用于投資云計算產品升級項目、全域云技術研發項目、云網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中數據顯示,青云科技已經連續虧損三年,累計虧損4.37億元。青云科技通過招股書表示,未來將通過深耕私有云市場、豐富產品線并探索交叉銷售機會、強化控制成本等策略提高公司毛利率表現。
現金流吃緊
招股書數據顯示,青云科技三年內未實現盈利,且存在大量未彌補虧損。2017年至2019年,青云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為2.39億元、2.82億元與3.77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虧損9647.78萬元、1.49億元、1.91億元,三年總計虧損4.37億元,截至2019年底,青云科技未分配利潤為-1.99億元。
現金流方面,青云科技2017年至2019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051.19萬元、-6239.70萬元、-8700.04萬元。籌資現金流方面,2019年青云科技籌資活動現金流出6.6億元,加之投資活動現金流出1.82億元,青云科技在2019年共流出現金8.33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1.01億元。
對于虧損問題,青云科技認為:“由于公司新技術與新產品研發投入較大、所處云計算行業尤其是公有云領域競爭激烈。”青云科技的主要產品分為云產品與云服務兩類,應用于私有云領域的云產品持續盈利,而聚焦公有云的云服務業務虧損額度逐步擴大。
招股書顯示,除了自身行業因素外, 2017年及此前,公司云服務面向的重點領域以互聯網公司為主,2018年下半年起,隨著互聯網行業下游部分細分行業基本面變動影響,公司云服務收入增長有所放緩。由此,公司的客戶結構調整也進行了調整。比較明顯的是互聯網金融用戶占比,由2017年度的26.32%下降至12.19%。
對此,青云科技表示,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事件頻發、監管機構政策監管大幅加強影響,互聯網金融全行業整頓洗牌,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隨之停止或大幅縮減公有云平臺及云服務的購買及投入,導致公司向相關行業云服務收入大幅下降。
青云科技認為,隨著眾多巨頭進入公有云領域,行業競爭越發激烈,價格戰逐漸升級。云計算公司普遍尚需一定時間才能扭虧。
關于價格競爭《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青云科技承諾每年至少進行兩次資費(包括主機、超高性能盤、PaaS 服務在內的資費)下調。如2019年1月時,青云科技公有云就進行了資費下調。其中SSD 企業級硬盤作為企業級主機的系統盤或者數據盤使用,價格下降超 20%;云主機層面,基礎性主機合約價格最低打1.1折,企業級生產環境設計的高性能主機也最低打出了3折。
在公有云服務業務受到自身行業競爭以及互聯網行業雙方面的沖擊下,青云科技將如何改善盈利?
毛利率低于同業
盡管此次財報中青云科技已連續3年虧損,但在2017年初時,其曾經宣布公司在2015年便獲得收支平衡。為何自2017年起公司的盈利情況會出現反轉?青云科技相關負責人僅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公司將依托技術實力和統一架構的技術體系作為競爭優勢,在未來實現更好的業績表現。
招股書顯示,青云科技2017年~2019年上半年云服務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3%、-18.92%、-26.53%;而另一可比公司,即已上市的云服務商優刻得(688158.SH)的同期毛利率分別為36.47%、39.48%、30.04%。兩者之間的毛利率相差巨大。
對此,青云科技表示,公司毛利率水平較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產品服務模式的差異,其中云產品業務毛利與可比公司的水平保持接近。而云服務方面,由于公司的業務規模與優刻得相比仍然較小,尚未發揮較大的規模效應,且公司在網絡服務方面的投入更大,因此毛利率較低。此外,青云科技特別指出研發支出存在較大風險。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約為0.3億元、0.64億元和0.7億元,呈較快上漲趨勢。同時,青云科技表示,仍需持續增加研發投入等支出。
在各類支出需要持續增加投入的情況下,青云科技還如何通過強化成本控制來提升毛利率?對此,青云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成本控制計劃將體現在云服務業務上,與私有云業務無直接關系。而隨著傳統企業上云周期的到來,新一代云產品將具有更好的市場表現,公司在未來能夠實現更好的業績表現。關于混合云市場,其進一步表示,公有云市場主要以互聯網企業用戶為主,私有云市場主要以傳統企業用戶為主;公有云市場以規模優勢和價格優勢為主,私有云市場以技術優勢和企業服務能力為主。所以長期競爭情況也會不同。
不過,通過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計世資訊發布的《2018-2019年中國私有云市場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記者了解到,目前互聯網巨頭,以及通信巨頭也都在切入私有云市場。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像青云科技這樣的第三方云服務商有何生存空間?
有業內人士表示,公有云市場目前競爭飽和已經很難產生盈利。鑒于私有云是項目制,巨頭云服務商更偏向于做核心技術并提供產品化的服務,也不愿意花費大量人力做具體項目。基于此,第三方云服務商在私有云方面有生存機會。
2017年,青云科技獲10.8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投資方泛海控股2017年半年報中顯示,其向北京優帆科技有限公司(青云科技)投資了7000萬元,持股比例為3.41%。以此計算,D輪過后的青云科技估值大概為20.53億元。加上此次擬上市的募資規模約11.88億元人民幣,預計市值不低于30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科技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投資方對云計算領域的企業較為“買賬”。再參照A股市場對科技類企業的估價,30億元的市值其實并不算高。但需要注意的是,經過4輪融資后依舊現金流吃緊,并且連續3年虧損的青云科技,究竟要用多久實現盈利來支撐自己的市值,仍需要時間的驗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