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02:45 | 來源:半月談 | 作者:孫飛 | [房地產]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房抵經營貸資金可能流入房地產市場”“想買千萬元樓盤,先交百萬元‘喝茶費’”“一邊悲嘆失業,一邊熱切討論房價大漲”……疫情影響未散,深圳樓市近來呈現的火爆行情...
“房抵經營貸資金可能流入房地產市場”“想買千萬元樓盤,先交百萬元‘喝茶費’”“一邊悲嘆失業,一邊熱切討論房價大漲”……疫情影響未散,深圳樓市近來呈現的火爆行情讓人吃驚。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顯示,深圳同比漲幅居于北上廣深首位。
經濟恢復尚在路上,樓市炒作卻已火爆,不少網民直呼“看不懂”。作為年輕的創新之城,深圳樓市有一定市場支撐,但合理需求之外也有非理性操作。有業內人士分析,疫情后一些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或與疫情期間“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項目實施辦法”等有關,企業主全款買了房之后,可以用來做抵押低息貸款。
隨后,監管部門迅速采取措施。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發出《關于房抵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的緊急自查通知》,要求商業銀行開展自查,重點梳理借款人(含企業或個人)1月25日以來的新購房產,并以新購房產作抵押的貸款情況等。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局也強調,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項目“貸款必須用于支持對象生產經營”。
在防控疫情中推出的實體經濟扶持政策下,本應“精準滴灌”進入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緣何涌入樓市,進而助長社會炒作之風、傷害實體經濟?對信貸資源用途的監管不到位,是重要原因。疫情之下,各級政府、金融機構出臺了針對實體企業的扶持政策,但不能撥了錢、貸了款、貼了息就放任不管,而要完善相關監督、管理、制衡機制。
要保證相關信貸資金“精準滴灌”實體經濟,必須真正落實“房住不炒”長效機制。“抵押貸”“喝茶費”“首付貸”,幾年來,樓市“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本應是居住屬性的住宅、樓房,如今卻成為投資品,集納經濟資源不說,更聚攏了過量的教育資源、社會資源、媒體資源等公共資源。有專家分析,3月以來深圳樓市的這一輪上漲行情,各路自媒體或真或假的“熱切宣傳”“功不可沒”。專家建議,在短期采取措施加大監管之外,要采取措施淡化房屋之上附加的社會資源屬性,真正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落實“房住不炒”要求。
“精準滴灌”實體經濟,要“開渠引水”,擴大政策“工具箱”。樓市之熱為我們提了醒,也帶來疫情之下經濟扶持政策的深遠思考。采取降準、降息、貼息等措施時,能夠更容易獲得資金的往往是企業群體,但普惠性、針對普通市民的政策工具尚不算多。應該推出更多化整為零、支持消費的政策舉措,一方面可降低資金流向樓市的炒作風險,另一方面可產生推動發展的乘數效應,更能起到關懷民生、促進消費的作用。
部分區域實體經濟與樓市火熱“兩張皮”現象,給我們敲響警鐘,折射疫情之下扶持政策的短板。在有序復工復產之際更要確保精準施策、資源合理匹配,這也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每逢刺激經濟,房價即“蠢蠢欲動”,“這一集已經看過”,是該翻篇的時候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