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04:03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陳 瑜 | [科技]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報道來看,在進口海鮮外包裝或者是集裝箱的內壁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只能說可能在加工包裝過程中被污染了,這說明國外一些地方新冠疫情還是比較嚴重的。”...
又一地!云南衛健委7月16日通報:截至7月14日,云南對2750個凍南美白蝦相關樣本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其中,從包裝箱外表面樣本中檢出3份核酸陽性。
此前,在7月10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發布會上,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介紹,海關在227934個冷鏈監測樣本中發現有6個樣本含有新冠病毒。在發現含有新冠病毒的6個樣本中,產品樣本的個數是0、內外包裝樣本的個數是5、環境樣本的個數是1。
換句話說,在這些檢測中,產品本身并沒有被檢測出含有新冠病毒,被檢測出含有新冠病毒的是產品的包裝以及產品所處的環境。
事實上,上個月李蘭娟院士就提出,新冠病毒可在低溫環境下長時間存活,海關應加強對冷鏈食品的全面排查,同時對檢出陽性的進出口物資追蹤溯源。上述檢測結果,也驗證了專家此前的判斷。
冷鏈監測樣本中陸續查出核酸陽性的樣本,也引發大家對冷鏈的關注。
新冠病毒是否可通過冷鏈方式在食物中傳播?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此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過冷鏈方式在食品和食品包裝中傳播,目前尚無定論。
“從報道來看,在進口海鮮外包裝或者是集裝箱的內壁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只能說可能在加工包裝過程中被污染了,這說明國外一些地方新冠疫情還是比較嚴重的。”中國制冷學會副理事長兼冷藏凍結專業委員會主任劉長永分析說。
他同時強調,冷鏈技術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從海外進口食品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是因為進口產品包裝被污染了,并不是說新冠病毒產生于冷鏈,也不能說冷鏈技術助長了新冠病毒。冷鏈技術是保證食品安全和新鮮度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其本身可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防止食品變質。
劉長永表示,進口海鮮和國內海鮮并沒有產品質量上的根本性差別,而且,與國外相比,國內疫情控制得很好,海鮮外包裝被污染的可能性非常小。
由于新冠病毒的傳播在許多國家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有繼續蔓延的趨勢,而我國又不可能直接禁止所有冷凍食品的進口,加強冷鏈食品的檢疫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樣品檢出核酸陽性,人們對此不必過于恐慌。”但劉長永同時提醒,在嚴防輸入性疫情的大背景下,這一最新檢測結果,無疑再次提醒各地海關,必須把好進口冷鏈食品“國門”。同時,要盡量選擇從新冠疫情控制得稍微好一些的地方進口食品。
專家也提醒,為避免接觸冷凍海鮮外包裝上可能沾染的病毒,在選購時可以將海鮮裝在單獨的購物袋中。加工前可以先用75%的酒精對海鮮外包裝進行消毒,并且在取出食物的時候戴一次性手套。冷凍海鮮買回后應先清洗再儲藏,以免污染冰箱及其他食物,最好能當天一次性吃完。在加工冷凍海鮮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生的食物和煮熟的食物分開,并且不要用手觸碰眼睛、鼻子或者嘴巴。最后,加工完冷凍海鮮后要記得對接觸過的物品進行消毒。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