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04:26 | 來源:文匯報 | 作者:黃啟哲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每年年初,18家院團“掌門人”都會經歷一次“一團一策”大考,演出場次、演出收入、獲獎情況都會被專家拿著放大鏡和計算器嚴格“過堂”。...
幾天前,B站UP主“黑泥王子”發布了第36支Vlog(視頻播客)“我的波波”。盡管全程沒有介紹,可粉絲卻一眼認出鏡頭里認真上妝的“波波”便是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小裁縫”的飾演者、1997年生人何俊波。而這位UP主正是劇中李俠的飾演者、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王佳俊。
從2018年12月27日上傳首支Vlog記錄《永不消逝的電波》首輪公演臺前幕后算起,王佳俊的Vlog以另一種方式見證這股紅色風暴席卷全國的足跡。其中,有一路上觀眾制作的角色鑰匙扣、手工玩偶;也有他自己不到24小時完成演出、排練,又因傷病進醫院檢查的艱辛。而這背后,也正是上海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一團一策”的最終旨歸——出戲,也出人。
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4次會議強調,國有文藝院團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堅力量,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生機活力。而對于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上海來說,2015年啟動的“一團一策”改革,也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的推進中,展現出涉入“深水區”的活力與韌勁:從作品看,中宣部“五個一工程”評選中“上海出品”連中六元,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和雜技劇《戰上海》入選“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從數量看,2019年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新創(含改編)大型劇目109部;從經濟效益看,2019年演出收入3.03億元,完成演出10790場。而眼下,上海更是快馬加鞭,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首批公布的39個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國有院團貢獻三分之一……“一團一策”的助力下,上海18家國有文藝院團成為建設亞洲演藝之都、繁榮國內文藝創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讓演出市場與劇目創作真正形成良性互動
10月17日是國家扶貧日。上海越劇院的扶貧題材越劇《山海情深》特地選在這一天首演。擅長才子佳人古裝戲的江南劇種,何以挑戰重大題材現代戲?“是文藝工作者身處偉大時代的使命所在,更是‘一團一策’給了我們沉下心來打磨精品的底氣”,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如是感慨。要讓擁有龐大受眾的院團從豐厚 “家底”中起身,勇闖創作“無人區”,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在財政托底、政策基金扶持資助的同時,更要激發自身在市場遨游的生存能力。
“一團一策”分類改革之下,上海越劇院兵分三路展開全國巡演,年巡演行程達到上萬公里,擴大了上海越劇影響力半徑,也讓商演收入連年上漲。“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也讓受疫情影響停演大半年的劇院一樣有底氣推掉下半年40場商演,集結全劇院力量完成《山海情深》的創排。而這樣的陣仗,梁弘鈞說過去只在殿堂版《紅樓夢》中出現過。
敢于向陌生領域、重大題材攻堅在上海不是孤例。首批39個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中,上海昆劇團鄭重交出《紅色娘子軍》的選題,上海歌劇院《晨鐘》精益求精,上海交響樂團以《中國頌》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則分別在打磨《一號機密》和《北平無戰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碼《陳毅在上海》《龍潭英杰》的創排……可以說,上海國有文藝院團在貫徹落實深化改革“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的過程中,正在形成市場與創作的良性互動,并駕齊驅。
如果說自上而下的引導政策給予了潛心創作的底氣,那么量化指標補短板找差距則時時上緊院團奮進的發條。每年年初,18家院團 “掌門人”都會經歷一次 “一團一策”大考,演出場次、演出收入、獲獎情況都會被專家拿著放大鏡和計算器嚴格 “過堂”。第一年考核,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拿出年演出300場的 “傲人成績”。沒想到評委馬仲器一針見血:“這里面有100多場是公益演出,雖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但綜合下來單場收入并不高。”一語點醒夢中人,正是那之后,《臨川四夢》的全國巡演開始醞釀,商演場次連年增長,足跡更是遍布美、德、奧、俄、日等多個國家。
當市場活力充分調動起來過后,大考也提高了難度和要求。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伊始的2018年,“對標最好水平找差距”成為大考關鍵詞。這一次,專家很滿意——全球十大舞蹈團年演出100到120場,上海芭蕾舞團已達130多場;團長辛麗麗卻很清醒——對標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我們差距很大。為此,她提出“打造具有鮮明標識性的中國原創芭蕾劇目”的目標,三年間通過《閃閃的紅星》《驚蟄》《綻放》等大小原創穩步推進。也正是這份危機意識,讓上芭人在疫情中在排練廳艱難起舞,令“口罩芭蕾”精神傳遞到50多個國家。
從機制入手為人才“松綁”,以常態化項目鋪設加速成長軌道
舞臺藝術,戲和人相輔相成。有了《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樣的現象級佳作,主演獲得業務錘煉與觀眾追捧也在情理之中。從市委宣傳部到各院團均不滿足于此,而是選擇在體制機制上,將“一團一策”細化為“一人一策”精準培養,以職務序列改革提升待遇、通過常態化項目鼓勵演職員孵化作品參與國內外節展賽評,為他們提供滿滿的獲得感、激勵他們的進取心。
何俊波就是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從解放軍藝術學院找來的好苗子——這一年,歌舞團一口氣吸納三名軍藝應屆畢業生。而他們也不負伯樂期待。入團不到一年的何俊波,憑借自導自演的《看不見的墻》在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現代舞評獎拔得頭籌,為團里贏得這一單項獎的最好成績。而這背后,是院團鼓勵年輕人創作的孵化機制“在路上——藝術創新扶持計劃”與成為《永不消逝的電波》助理編導的珍貴機會。前者給予的資金資助和專業指導,與名導的“外腦”指點,讓湖南小伙選擇上海歌舞團“既能上臺跳舞,又能同時錘煉編舞技能”的樸素愿望以最快速度圓夢。
上芭對于人才培養同樣“分秒必爭”。透過打破年齡、資歷的“藝銜制”職務序列改革,一批新銳快速脫穎而出。1996年出生的戚冰雪,因19歲拿下第五屆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金獎,在“藝銜”考核中一路加速,成為僅次于兩位首席明星的“主要演員”,與首席吳虎生搭檔主演一批重頭大戲,并成為第二屆“上海青年文藝家計劃”中年紀最小的入選者。今年,她更憑借《茶花女》拿下第30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主角獎”。
舞臺上95后已綻放光芒,幕后80后也在承擔更大的職責。《山海情深》主演之一樊婷婷,還有另一個身份——紅樓團建團史上第一位80后團長。作為相對冷門的“金派”青衣,她在帶領團隊的巡演中獲得管理與藝能的雙重歷練。記得去年團隊輾轉多趟火車北上內蒙古,在零下20多度極寒天氣、多人生病的情況下,完成了高水準演出。當聽說通常晚9點提早回家的當地觀眾,硬是守到了10點多大戲落幕,樊婷婷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涉入深水區的“一團一策”改革成績如何?具體到每一位演員的思想進步、專業收獲與幸福感,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