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02:23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周乾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建筑整體為石頭房的典型代表是皇史宬正殿?;适穼k正殿位于紫禁城東華門以南約500米處、今南池子大街136號,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紫禁城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紫禁城古建筑的主要特點之一,即核心承重構件如立柱、檁枋、斗拱、梁架均為木材制作,磚砌的墻體僅起圍護作用。木材的易燃性使得紫禁城古建筑在歷史上多次發生火患,而聰明的古代工匠在長期的工程經驗中總結出了一種防火建筑——石頭房。石頭房采用不易燃燒的石材代替建筑中的木質構件部分,建筑的外觀則與其它建筑無異。在古建筑領域,每四根立柱圍成的空間稱作“一間房”。紫禁城里的石頭房一般有兩種做法形式:一種是一座建筑中的某個單獨房間做成石頭房形式,以防止火勢蔓延危及其它房間;另一種即整座建筑采用磚石砌筑而成,以產生整體隔火效果。
對于單間石頭房而言,其做法特點為:在一座房間數量較多的建筑中,選取特定的房間進行隔火設計,即該房間墻體之上的構件外觀與其它建筑無異,但材料卻是用的石材。后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兩側有四間房即為此做法。這四間房分別位于鳳彩門、龍光門、增瑞門、永祥門四座門廊的南側。每間房的北墻即為門廊的南墻,且南北向長約1.6米,東西寬約7.7米,建筑做法完全一樣。網上有傳言認為這四間石頭房分別位于“鳳彩門、龍光門、基化門、端則門”南側,筆者經過現場調查、實測,發現該說法并不正確。
以鳳彩門南側的石頭房為例來具體說明建筑做法??辈榘l現,這間石頭房可謂“實心房”,因為其四面均為墻體,墻體內部則填滿碎磚。墻體之上的外部用石材雕刻出柱頭、梁頭、斗拱等木構件的形狀,并飾以油漆彩畫,使之外觀與其它房間完全一樣,墻體正上方則用磚砌筑成拱高約1.5米的圓拱磚券(其它房間是木質梁架做法),磚券之上的屋頂做法又與其它房間相同,使得整座建筑的瓦頂呈現統一的外觀樣式。由于整間房并無木材,因而不易著火。另外,在長時間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部分構件表面的漆皮掉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暴露的石材。
分析認為,上述石頭房的建造與清嘉慶二年(1797)后三宮之乾清宮、交泰殿火災密切相關。坤寧宮之所以免于火災,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為初冬時期,雖然有大風,但風向為西北風。另外在火災前,乾清宮有木質斜廊直接通向鳳彩門、龍光門,坤寧宮也有木質斜廊直接通向增瑞門、永祥門,上述木質斜廊是后三宮火災沿著東西向蔓延的主要原因?;馂暮蟮膹徒üこ讨?,在上述位置的南側增設石頭防火房,有利于避免類似問題。
建筑整體為石頭房的典型代表是皇史宬正殿?;适穼k正殿位于紫禁城東華門以南約500米處、今南池子大街136號,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紫禁城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防火角度來講,皇史宬正殿的整座建筑全部采用了防火材料。其中,建筑的底部為石質的基座,基座之上為磚砌的墻體,而墻體之上外露的立柱、檁枋、斗拱、望板、椽子、匾額等構件全部由石材雕刻而成,且外表飾以彩畫,與普通宮殿建筑木質構件外觀無異,很難發現這些均為石材制作。此外,建筑南墻上開設了五座券洞,每座券洞的大門均由石材制作;建筑的東墻和西墻正中各開設了一扇窗戶,窗戶的窗框與菱花紋亦是由石材雕刻而成。由此可知,整座建筑就是一座“磚石”房,建筑本身幾乎是不可能著火的。
皇史宬正殿的建筑設計也有利于隔火。建筑坐落在1.5米高的石質基座之上,上部外露出的柱架給人感覺是面寬九間、進深五間的表象,而殿內實際僅為一個大通間,既沒有柱,也沒有梁。殿內的四周是平均厚度約為5米的磚墻,可產生很好的隔火(熱)效果;殿內的頂部為磚砌的圓拱,可阻隔頂部傳來的火勢;殿內地面之上為1.4米高石臺,石臺之上為150余個金匱(柜),匱內存放的正是皇家檔案。金匱為鎏金雕龍銅皮包樟木芯做法,閉合后可對檔案進行防火保護。這種石頭房的建筑整體做法,使得皇史宬自建成至今的484年里,從未遭受過火患。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