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03:37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 作者:王占武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是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夸張,在國內有“東方畢加索”的美譽。...
吉林是中國化工名城,也是滿族人的集聚地,還是中國農民畫之鄉。這里有數千名農民畫作者,僅樺甸一地,就有5000余名農民畫家,隊伍龐大,千幅作品全國獲獎,件件堪稱藝術精品。目前,這些"農民寶貝"還僅限在當地書畫圈交流,亟待市場加入。
吉林樺甸(吉林地區縣級市)曾是古渤海國女真部屬地,立國于武周時期,歷時兩百多年,傳國15世,創造了富庶的北方文明。薩滿文化藝術是這里最主要的藝術呈現形式。傳統文化的長期積淀,讓如今的山城樺甸,又成就了“中國農民畫之鄉”的美譽。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是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夸張,在國內有“東方畢加索”的美譽。
樺甸20萬農村人口中,分布有近5000余名農民畫家。傳承發展40年,先后有5000余件農民畫作品參加全國藝術展覽,1200余件作品獲國家級獎項,近200件農民畫作品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各國展出,400余件被國家美術館等資深藝術機構館藏,讓樺甸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農民畫成產業
“幾千上萬件作品,件件都堪稱藝術精品。這是吉林和中國地方獨有的民間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極具市場潛力。”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組長曹保明曾這樣評價這些民間畫作。
47歲的農民畫家陳淑江是近年來成長起來的農民畫家代表人物。曾一直居住在樺甸市公吉鄉西河沿村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憑著對傳統農民畫的愛好,農忙里偷閑,從1990年開始在樺甸市文化館接受免費的農民畫創作培訓。3年后,他創作的《鄉夜》農民畫作品獲得了中國現代民間畫展金獎。此后一發不可收,先后創作了1000多幅農民畫,三分之一以上作品被各類機構及個人收藏。陳淑江僅是樺甸農民畫傳承發展的一個剪影。
在當地政府持續推動和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有繪畫基礎、對農民畫感興趣的農民開始“放下鋤頭拿畫筆”,農民畫創作甚至成了部分村屯一道風景和當地的主要“副業”。
記者日前在樺甸市采訪時獲悉,當地政府把發展民間繪畫事業作為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弘揚民間文化藝術、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鄉鎮中小學,專門開設民間畫選修課,讓農民畫走進教學課堂,全市興起“繪畫之風”,樺甸農民畫隊伍就這樣一點點發展壯大。
同屬吉林地區的磐石(縣級市)和樺甸一樣,在極具薩滿文化特色的草編文化傳承上也是獨具特色。坐落在磐石市煙筒山鎮牛心村的草編工藝品廠,就是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農民“巧手”劉立敏的多年“心血”。
利用具有吉林北方特色的柳蒲、烏拉草等材料,編織成各式各樣的時尚感極強的生活用品,一經問世,即受到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如今手下聚集有近50余名“農民編手”,為客戶隨時加工定制草編藝術品,20多年下來,闖出了一條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草編廠現在的客戶天南海北,給附近村屯的“巧手們”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
據吉林省委宣傳部版權管理處介紹,為支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截至今年10月份,吉林省已經在全省各地設立8個農村版權保護服務站,尤其是對農村文化建設發展中文化產品版權的保護,進行服務網點規劃,免費版權登記,積極主動作為等一系列配套服務。目前已經為5600多部(幅)農民文化作品進行了版權登記保護。
樺甸市委、市政府2013年就支持農民畫家們注冊成立了“樺甸市山妹子民間畫產業有限公司”,近千個家庭創作的農民畫,真正開始走市場。通過該公司運營,已經有1.2萬余件農民的作品,在中國國際裝飾藝術博覽會、長春東北亞旅游商品博覽會、中國義烏小商品博覽會等展會售出,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農民寶貝”急需市場“淘寶”
農村市場是未來最為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是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重地。據國內有關機構測算,農村文化市場伴隨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呈逐年上升趨勢,農村市場的容納能力不但不能小覷,隨著我國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的日漸崛起,也給農村文化市場的開發帶來新機遇。
同樣,迅猛發展的農村文化產業也面臨著新困惑。農村文化產業目前急切渴求市場和資本的介入。不管是磐石市煙筒山鎮草編工藝品廠的劉立敏,還是樺甸市山妹子農民畫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農民畫家王詠梅,都屬于“單打獨斗”的狀態。
農民畫家、市場銷售總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身份和領域。畫家們有對生活的領悟和熱愛,并通過另一種書畫的方式表達和呈現;銷售總監是書畫品產品生命的延續,是實現價值體現的專業方式。劉立敏的草編通過自己建網店、做直播帶貨,年利潤達30多萬元;樺甸市山妹子農民畫有限公司作為本土農民畫推廣公司,實際缺乏現代專業銷售機構應該具有的品質和效率屬性,更多承擔的是本地農民畫產品管道初級端口功能,并不是直接專業的市場推廣。
“山妹子對農民畫產業拉動和帶動作用較大,市場的轉化作用卻是短板。”樺甸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靳世華表示,縣級版權保護工作資質和能力薄弱,版權缺少政策扶持、人力、物力等因素,域內文化產業項目單一、創新創意企業匱乏,這些都阻礙版權事業的發展,沒有高效率的市場轉化是當前阻礙農民畫進一步繁榮和發展的“攔路虎”,農村文化產業市場化能力急需提高。
吉林既是農業大省也是文化大省。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樺甸農民畫,還有遼源東豐縣的年畫、剪紙和雕刻,同樣聞名全國。“樺甸的農民畫更有其獨特性和強烈的薩滿味道進而顯得獨樹一幟,很多都堪稱書畫精品。”樺甸農民畫得到省內外很多業內人士的欣賞和肯定。“但目前的推廣和市場轉化還僅限于當地村屯綠化裝飾和較窄的市場認可,這也是‘農民寶貝’急需更多市場人士前來‘淘寶’的主因。”
“農民寶貝”呼喚市場
吉林省十八般傳媒有限公司市場運營總監艾雨嘉為此感到可惜。很多農民畫得到過國內頂級專業機構的認可,如果長期隱身山區,長此以往將極大削弱農民畫家進行文創的積極性,對當地的農村文化產品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惰性。“傳承性的民間手工藝文創,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推動,又需要現代商業領域主動或公益性地加以支持,才是解決或緩解當前農村文化產品市場化參考之路。”
艾雨嘉認為,這些書畫精品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有效的傳播出口。她建議可以考慮專業圖片公司推廣、手機APP桌面壁紙、高級裝修裝飾等專項應用推廣等一系列市場運作,設計出更有效的推廣探索路徑,完成文化產品的市場轉化,幫這些農民藝術家實現市場價值的最大化。
吉林省裝飾材料行業商會有關人士和吉林省今朝裝飾集團董事長江保生也對樺甸農民畫產生了濃厚興致。“可以考慮利用集團自身吉林省龍頭裝飾企業的優勢,將這些農民畫樣投放到公司裝飾廣場,創造可以讓客戶有更多選擇文化藝術精品的空間,這樣與農民畫架接,利用公司近500個裝修團隊,把農民畫和裝飾材料進行融合、整合,實現公司、農民畫、客戶共享。”江保生認為這樣既可以滿足室內外裝飾客戶對傳統文化產品的需求,又可以提升這些文化精品的市場占有能力,促進這些農村文化精品盡可能地完成文化產品的市場轉化。
“山妹子公司已經進行了成功嘗試。”樺甸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景鐘介紹,樺甸農商行成功與農民畫家們進行版權轉讓簽約,出資購買了50多幅農民畫使用權,農商行及其整個產品“VI”視覺識別,用的都是樺甸農民畫。
樺甸農民畫最需要的是走出大山,突圍目前“山里紅”的市場困境,做大這個極具潛力的文化市場。“這需要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擔負起構建農村文化產業市場先行者的重任。”孫景鐘說。
>>記者手記
畫鄉樺甸名副其實
記者 王占武
吉林樺甸,地處長白山余脈。
白山湖、紅石湖、松花湖三湖連珠,百里樺林,千頃濕地,萬山紅葉,是樺甸小城的四季風光。這里也是薩滿文化的興盛地。
充滿才情的樺甸農民,總是在農閑時節傳習刺繡剪紙,在勞作之余拿起刻刀畫筆,以古樸的線條隨性的構思,刻畫民俗民風、描繪農時農事、展現鄉情鄉景。百年來,薪火相傳,演變升華,逐漸形成了今日樺甸獨有的這一民間藝術瑰寶。
走在充滿詩意的樺甸城鄉,街頭村舍間滿眼的淳樸鄉風,就融合在一幅幅充滿新奇和略顯古樸的農家畫風里,山宇林間的鄉土氣息,從一幅幅這些農民的畫里不停地襲來,置身樺甸,同游畫海。
史料記載,距今5000多年前,樺甸地域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樺甸為燕之北方,唐代附地渤海國屬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樺甸薩滿文化的地域特色,熱情奔放的北方民風特質,長期以來形成了從剪紙、刺繡、木刻、泥塑等多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淬煉出樺甸民間畫的獨有特色。
作為山區一個縣級小城市,20萬農民人口中,卻有5000多名農民利用農閑時間從事農民畫的創作。樺甸豐富的創作源泉,造就了一支才情雄厚的創作隊伍,從上世紀70年代農民畫興起,這支隊伍先后有5000余件作品參加過全國各級美展。其中,1200余件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其中50余件作品獲國家級一等獎,這是國家民間藝術最高榮譽;數百件作品分別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展出;400余件作品被國家美術館等大型資深美術機構收藏。
1991-2014年間,多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活躍在全國農民畫創作領域的康梅花、陳淑江、王詠梅、盧風霞、張德年、趙友良、陳寶和等數十名中國民間美術大師,都是土生土長的樺甸人,樺甸的沃土滋養著這里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源于鄉村,走向全國。
農民畫是鄉村文化的切入點,是農民實現夢想的載體,樺甸為此形成了黨委重視、政府引導、社會支撐、媒體推廣的農民畫發展機制。
放眼全國,畫鄉樺甸,名副其實。改革開放40多年來,堅持發展樺甸農民畫是當地歷屆市委、市政府形成的共識。
2017年10月,樺甸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民畫(剪紙)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特色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為發展方向,以旅游文化開發、遺產傳承保護、民風民俗挖掘為依托,以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繁榮城市文化為核心目標,以創新農民畫創作研究、開拓市場體制機制為保障,按照政府規劃、部門聯動、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方式,引入市場機制,構造多元化發展主體,用以激活農民畫產業的發展活力。
在政府主導下,樺甸建立起以企業家、農民畫家牽頭的樺甸農民畫協會和專業的農民畫公司,并以眾籌合作形式,開辦農民畫專業合作社,由農民畫家組織牽頭,吸引各類繪畫人才,發揮特長,展開經營,全面推動新時代農村文化產業實現新發展。
樺甸農民畫,是吉林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繁榮發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生動實踐。現今,如何實現傳統文化形成產業布局,進而推動傳統民間藝術的市場轉化,這是新課題,相信樺甸這支強壯的農民畫隊伍,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推動下,沐浴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東風,最終闖出一條路子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