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16:19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高心源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際與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國家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不斷重視,以博物館全面免費開放為標志,人們對文化享受的需求進入高速增長期。...
上世紀50年代,為了出口創匯,原輕工業部等相關部門組織了一批傳統工藝美術從業企業,開發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出口定制型工藝美術品推向海外。當時,這些流向海外的工藝品成為換取外匯的重要途徑,而在這些精美的工藝美術品中,尤其是陶瓷、絲綢等大類中,有一部分經過手工藝人的巧思設計,或者由具有現代學院教育經歷的設計師、藝術家參與制作,與傳統的工藝美術品有較大區別。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這一系列產品和當時面向國內的“工藝革新”產品,可以看做是文創的雛形。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際與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國家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不斷重視,以博物館全面免費開放為標志,人們對文化享受的需求進入高速增長期。伴隨著人們大量涌入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參觀群體多樣性增加,多層次文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產品純粹工藝美術價值的消解與產品功能性、娛樂性不斷提升,中國文創產品風格逐漸成型。博物館文創產品以親民低價的定位策略為主導,材質由原來的瓷器、玉器、青銅器等為主拓展到更多品類,形成了包括文具、家居、服飾、書籍和生活日用品等在內的完整且豐富的商品結構。這一時期的文創仍以簡單的“亮寶式”為主,即以復制、仿制等形式表現,缺乏對博物館藏品自身獨特性的提煉和創意設計開發,產品局限于功能性產品,趨同化現象明顯。
近年來,文創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進一步凸顯,全國范圍內的文博場館及相關文化企業興起文創設計熱潮。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發布;當年10月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見》,在利好政策推動下,業界進一步加大文創發展探索力度,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其中,文創不斷拓展邊界,這包括持續探索文創IP化運作,重視兒童文創產品開發、探索以VR技術為代表的“文化+科技”模式等。
2019年5月,國家文物局公布《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后,博物館館藏資源IP授權進一步盤活文物資源,推動了博物館逐步開放共享文物資源信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線上文化消費駛入快車道,包括以被授權的文物、非遺等為創作元素的表情包、小游戲在內的數字化文創產品競相涌現,以“考古盲盒”“文創盲盒”為代表的“文化+潮玩”受到年輕用戶的追捧,更多跨界融合的新玩法正成為文創“出圈”的推手,推開了文創新未來的大門,進一步拓寬了文化遺產更好“活”起來的路徑。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