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14:2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張鵬 史明昊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文博單位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制約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隨著文博單位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制約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互聯網走紅,一度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隨后諸多博物館亦紛紛推出文創產品,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口紅、《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上新了·故宮》綜藝節目等文化創意產品,賺足了公眾眼球,成長為現象級網紅IP。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盤活用好館藏文物資源,推動博物館逐步開放共享文物資源信息,規范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相關授權工作,國家文物局組織編制了《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簡稱《操作指引》)并于2019年5月10日印發通知。
《操作指引》指出:“館藏資源是指博物館登記備案的所收藏、管理、保護的不可移動和可移動文物、藝術品等,以及在此基礎上二次加工得到的,以語言、文字、聲像等不同形式記載的藏品狀態、變化特征及其與客觀環境之間的聯系特征等藏品本身蘊含的原始信息,或者經過加工處理并通過各種載體表現出來的信息,包括與之相關的文件、資料、數據、圖像、視頻等信息資源,包括實物和數字化信息。”
文物保護法第五條規定:“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以及其他國家機關、部隊和國有企業、事業組織等收藏、保管的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博物館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博物館依法管理和使用的資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
依照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國有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所有權屬于國家。國有博物館因其公有屬性,實際上是代表國家對文物進行管理,故所謂的博物館文物管理權本質上即是一種對國有財產的管理權,因而國有博物館可對其館藏文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權能。
由個人、企業等投資設立的非國有博物館(如觀復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等)并不受前述文物保護法第五條所約束,其館藏文物主要經由文物保護法第三十七條所規定的購買、接受捐贈與依法交換等形式獲得。非國有博物館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對其館藏的文物享有所有權,但此種所有權相較于普通“物”的所有權仍將受到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限制,其所有權權能并不完整。
對于文物之外的其他館藏藝術品等,因其并不具備“文物”這一特殊屬性;依照《博物館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博物館可以通過購買、接受捐贈、依法交換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方式取得藏品”,博物館可以對館藏藝術品等享有所有權。另外,依照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八條的規定,對于尚在著作權保護期內的館藏藝術品等,館藏單位可以依法享有該類藏品原件的展覽權。至于館藏單位是否享有館藏藝術品等所承載的其他著作權具體權利,則取決于館藏單位與藝術品創作者(或者原始著作權人)之間的具體約定。
傳統管理模式下的博物館基于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會通過仿制、掃描、拍攝等方式對藏品實物進行處理,為更好地提供社會服務,博物館也會制作一些具有宣傳、教育意義的畫冊、錄音錄像制品等。
隨著文博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潮流的興起,目前諸多博物館通常依托信息技術對藏品實物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包含藏品實物影像、文字語音介紹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在內的綜合性數字化呈現內容。這些藏品實物的轉化形式與藏品一同構成了博物館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該類館藏資源系由博物館自身或委托他人制作而成,博物館可以基于自己的創作活動或委托創作合同約定等對其依法享有著作權或者形成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競爭利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