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5 16:04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徐繼宏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尊重和發展文化藝體領域傳統師承教育。王一君認為,傳統師承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文化藝體領域高端人才、傳承獨家技藝的重要途徑,符合工美、戲劇、曲藝...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的建議是,打造定點專屬劇場,積極為藝術群體提供潛心創作、鉆研業務的有效平臺,加快演藝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文化與旅游資源極為深厚豐富,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寶貴資源和財富。”在崔巍看來,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文化和旅游行業總體上還是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但從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角度看,進一步做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文章,要通過文化為旅游注入靈魂,同時通過旅游這一載體更加廣泛地傳播好文化,從可持續、高質量的視角審視和加快文旅融合發展的步伐。
2014年,杭州歌劇舞劇院創作了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并于2016年開始了世界十大運河的城市巡演之旅,受到運河沿岸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關注,深受好評,搭建了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梁。
“打造定點專屬劇場,一方面解決了室外實景演出面臨四季變化的問題,避免了舞臺藝術作品演出幾場就面臨的裝臺、拆臺等耗損;另一方面也為藝術群體提供了潛心創作、鉆研打磨業務的有效平臺。”崔巍說。
如何做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文章?崔巍建議,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組織專業人員對當地文旅資源進行全面梳理,統籌為可以相互借力的“一盤棋”,既可以節約開發資金,又能最大限度地盤活各地獨具特色的資源;二是根據發展需要,在相關大專院校開設文化和旅游對口專業,系統培養專業人才,使文旅融合真正成為提升民族整體文化水平、推動文旅產業健康發展的強勁動力。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處副處長施瑩:
浙江擬出臺具體舉措,加快演藝旅游融合步伐
崔巍代表的建議切中要害。近年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著眼高水平建設文化浙江、詩畫浙江,全面推進浙江省旅游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充分發揮旅游演藝作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要載體的作用,涌現了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旅游演藝品牌,形成了一批運營規范、信譽度高、競爭力強的經營主體,旅游演藝產業鏈更加完善,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在推動文化浙江建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崔巍代表從《遇見大運河》專屬劇場提到實現文化和旅游發展的終極目標,建議加強頂層設計、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等。接下來,我們將在開展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和舉措,以進一步推進浙江旅游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比如,加強對中小型旅游演藝項目的扶持,在選題制作、節目編排、人才培養、政策保障、資金技術等環節給予幫扶;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旅游演藝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推動旅游演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依托各級、各類國有及民營文藝院團、文化和旅游培訓基地,開展專業文藝人才培養;支持藝術及旅游院校與旅游演藝經營主體及行業協會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加快推進旅游演藝服務和管理等方面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等,推動浙江省旅游演藝成為文旅融合的生動樣板。
浙江省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目標任務業已清晰:到2025年,浙江省將初步完成打造10個全國領先的知名旅游演藝品牌項目、創建10個旅游演藝集聚區、培育300個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各類旅游演藝精品項目、確立50個旅游演藝項目運作和業態創新主體、力推5個旅游演藝項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培養50名旅游演藝拔尖人才等目標任務。
尊重和發展文化藝體領域傳統師承教育
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一君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建議是:尊重和發展文化藝體領域傳統師承教育。王一君認為,傳統師承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文化藝體領域高端人才、傳承獨家技藝的重要途徑,符合工美、戲劇、曲藝等領域教育特點。他同時注意到,隨著院校教育的發展,很多高校倡導“大師進校園”,但部分以傳統師承為主的教育模式很難與高校教育接軌,一些需自幼入門、長期浸染、進行針對性培養的傳統技藝和零散的、依靠口傳心授的獨家技藝難以進入院校教學體系。“比如,一些民間傳承人沒有教師資質,被擋在三尺講臺之外;有的行業師徒利益糾葛嚴重,頻繁引發爭議,這都將影響到相關藝術門類的教育發展和傳承創新。”王一君介紹。
對此,王一君給出一系列建議,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機制、鼓勵行業探索、加強管理評價工作、提升對師承教育的認知等。他建議,借鑒傳統中醫師承教育在政策引領、行業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逐步研究制定文化藝體領域各個行業傳統師承教育的道德公約、發展指南、資格考核管理辦法等,為傳統師承教育對接院校教育或社會就業提供依據。“針對文化藝體領域師承教育良莠不齊的狀況,應統籌文旅、教育、工商、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行業組織,建立國家層面的協調管理和信用評價機制。”他說。
王一君通過調研發現,許多群眾對傳統師承教育的儀式、規矩等存在認知誤區。對此,他希望加強輿論引導,讓大眾充分了解某些領域的特殊教育規律及傳統師承教育的優秀內核;與此同時,對該領域功績突出的部門、單位和個人加大宣傳表彰力度,進一步擴大傳統師承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處相關負責人:
特殊門類人才培養規律受到高度重視
近年,山東重視特殊門類藝術人才培養規律,通過文化和旅游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等,穩步推動藝術人才培養,尤其是對一些需要口傳心授的、長期浸染的技藝門類,與相關高校合作,通過“滾動”扶持,助力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取得了積極成效。
此外,山東還積極推動藝術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省內有關藝術院校探索實施“3+4”中專本科貫通培養計劃等,對口招收戲曲表演、舞蹈表演等專業方向學員,實現從基礎教學到高水平人才的貫通教育,培養優秀后備力量。
山東還在全國率先實施“戲曲名家工作室”制度,充分發揮老一輩戲曲藝術家思想政治堅定、藝術水平高超、創作經驗豐富等優勢,支持老藝術家開展戲曲傳承、人才培養、創作指導活動,通過以師帶徒、回團輔導、為青年人才說戲等方式推動劇種、劇團后續人才的培養。“山東省戲曲名家工作室”首批選聘10位知名戲曲藝術家,涉及作曲、表演、編劇領域,聘任工作以3年為一個周期,每個工作室每年給予20萬元資助,累計帶動各類藝術人才39人,傳授21出經典折子戲、21臺代表性大戲,完成46部大型劇目、83部小戲創作。
2021年,山東繼續把建強人才隊伍作為文旅重點工作,創新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強化創作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和精準度,將培養重點進一步向骨干創作人才傾斜,向潛力大、成長欲望強的中青年人才傾斜,打造傳承發展和藝術實踐品牌,建設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藝術工作室”“戲曲工坊”等。
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產,賦能文旅發展
(中國文化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通過一年的走訪、考察、調研等活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王勇超為今年的全國兩會準備了5個建議。除關注鄉村振興、弘揚秦嶺文化外,他希望能進一步發揮文化遺產的作用,促進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積極創建以唐詩為代表的西安城市名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得到蓬勃發展。為有效推進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王勇超建議,國家在現行條例中對免繳土地使用稅的相關內容進行修訂完善,將博物館事業對城鎮土地的使用調整為稅收優惠對象,把博物館納入免繳城鎮土地使用稅范圍。
在文化遺產方面,王勇超建議,陜西作為文化資源大省,要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七個遺產點中的關中文化遺跡“兩宮四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為窗口,弘揚關中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王勇超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類文化遺產,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凝聚力、影響力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希望在國家層面的引導、鼓勵、扶持下,對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梳理、深度挖掘、創新弘揚,構建更加完善的文化理論體系,講好中國故事,讓各類文化競相綻放,為新時代文旅事業發展賦能。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
夯實基礎,實現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發展
陜西是文物大省,文物遺存十分豐厚。根據陜西省文物資源2020年版統計數據,在陜西不可移動文物中,世界文化遺產有3處共9個點,陜西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文物共6處33個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計1368處,全省合計不可移動文物49058處。近年來,陜西不斷夯實基礎,實現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發展。
“十四五”期間,陜西文物系統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保護文物、發展文化、傳承文明”理念,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努力使文物保護成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陜西國際影響力的積極力量。
博物館方面,截至2020年底,陜西博物館總數達329座,全省體制多元、類型豐富、主題鮮明的省、市、縣、鄉村(社區)博物館體系不斷完善。2021年,陜西將持續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各市和有關文博單位要以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示范區等為載體,不斷完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功能;完善“陜西數字博物館”工程,構建文物數字化管理平臺和數據分析資源共享服務體系。
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必須正確處理歷史與當代、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守護并彰顯好精神標識。陜西省文物系統將牢牢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文物工作的時代特征,深入貫徹文物保護利用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文物事業新發展格局。
陜西省文物局已要求各市抓緊組織編制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加快推動將文物保護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盡快實現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規劃的“多規合一”。
盡快出臺“文化鄉村”實施方案對鄉村文化進行整體保護和傳承
中國文化報駐河南記者 陳關超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介紹,裴寨村過去是貧困村,近年來,裴寨村探索實施“情德法”融合治村,不僅集中進行了村容村貌的綠化、美化、亮化,鄉風文明建設也扎實推進,鄉親們樂在其中,盡享新時代的鄉村生活。
裴寨村推行“文明積分換物實施辦法”,建成黨建展覽館、習書堂、初心廣場、初心館、家風館、道德文化墻,通過“大喇叭朗讀時間”傳播新風尚、弘揚正能量。鄉親們拼干勁、比奉獻,爭當“好婆媳”“好鄰居”,爭當“五好文明家庭”“身邊的榜樣”。這些都是裴寨村狠抓文化建設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
裴春亮認為,邊遠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文化場所偏少、文化活動單一、文化生活單調的問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以及文化設施建設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還不相適應。
為此,裴春亮建議,盡快出臺“文化鄉村”實施方案,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激勵、群眾參與,加大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比如加大對鄉村老藝人、老匠人、民俗傳承人的扶持和保護力度,加大對特色民居、古村落、古建筑的保護力度。要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出發點,充分運用好國家扶持政策,從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對鄉村特色旅游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提振農民的精氣神,激發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和活力
2021年,河南省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基層為重點的工作思路,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均衡發展,著力創新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努力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
根據國家指導標準和河南省實際,將調整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鼓勵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臺本地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和服務目錄。
今年河南將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一步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綜合治理工作,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達標率,推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旅游公共服務機構融合發展。繼續以“文化志愿服務鄉村行——尋找村寶”活動為抓手,挖掘培育基層文化能人,支持鼓勵群眾自辦文化,完善“文化合作社”建設方案,動員和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本地“文化合作社”工作實踐。推進戲曲進鄉村工作,開展“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開展“藝術鄉村”建設試點,充分發揮優秀民間文藝資源優勢,為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鼓勵各地根據本地實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實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開展文旅公共服務機構融合試點工作,鼓勵引導各地創新打造“文化驛站”“鄉村文化公園”等新型公共服務業態,將評選、命名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公共文化空間。
穩定專業隊伍 讓“國寶守護人”擁有體面待遇
(中國文化報駐四川記者 王雪娟)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今年建議的重點是:穩定專業隊伍,加強文博專業人才培養。“目前文博界人才匱乏問題比較突出,很多文博界頗有成就的人才流動到高校和相關企業,說是大量流失也不為過。”魏學峰認為,這是導致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的重要因素。
“很多博物館有博士后創新基地等平臺,但沒有經費保障,無法吸引高端人才進駐,十分可惜。原有的人才留不住,高端人才來不了,海外的高級人才也引不進來,究其原因還是待遇不理想。”魏學峰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在文博事業繁榮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博單位的用人機制需要完善,要提高“國寶守護人”的待遇。文博界從事發掘和研究的專業人員在全國只有幾萬,如果這支隊伍不穩定,就會影響到文物的保護工作。
目前還有一個突出問題——文博部門的專家退休“一刀切”制度。在魏學峰看來,做文物工作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跟其他行業不同,60歲正是從業人員經驗豐富的年紀,要給專家型人才施展才干的舞臺,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魏學峰建議相關部門邁開步子,出臺具體措施。同時建議行業主管部門重視文博人才培養問題,協調穩定專業人才隊伍。
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段炳剛:
四川正探索建立文博科研單位激勵機制
文博人才隊伍問題的解決需要人社、財政、文物等部門的合力。2019年,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中就有關于“激發文物博物館單位創新活力”的規定,鼓勵實施策展人制度等項目管理制度,探索文博科研單位向社會提供技術服務激勵機制,其所得收入納入單位預算統一管理,收益可用于科技人員(團隊)勞動報酬(獎勵)和公共服務等開支,其中勞動報酬(獎勵)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專項據實核增,計入當年單位績效工資總額,不作為績效工資總額基數。
在創新人才管理模式上,四川省正在進一步完善文物博物館單位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支持文物博物館科研工作,適當提高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
按照《實施意見》,四川省允許文物規劃設計、修復保護、陳列展覽、文物鑒定等技術人員在履行好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到相關單位兼職并按規定取得報酬或獎勵。同時,研究建立省級文物考古、科學技術、博物館研究激勵機制,對獲得省級以上的課題、社科成果獎以及在核心期刊發表成果或由省級以上出版機構出版專著的個人,予以獎勵。此外,四川省還將建設文物領域省級智庫,完善文物保護修復“師承制”制度。
加強對基層文藝院團的引導和扶持
(中國文化報駐湖北記者 瞿祥濤)
“基層文藝院團承載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護傳承非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歷史使命,過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顯。”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張輝建議,應加強對基層文藝院團的引導和扶持。
張輝表示,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戲曲事業的意見和政策,如《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對基層文藝院團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基層文藝院團仍存在人才流失、藝術水準不高等問題。
因此,張輝提出,希望地方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基層文藝院團的領導,把推動地方戲曲保護傳承發展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專業院團基礎設施、劇目創作生產和人才隊伍建設,為地方戲曲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實行“國家補貼、省級補助、市縣主體、社會補充”的分級負擔辦法,支持基層文藝院團的發展,加大對院團基本建設、劇目創作、人才培養、交流演出等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強對優秀劇目創作生產、劇種保護與人才培養,以及對地方戲曲大型藝術活動的扶持和資助。
此外,張輝還提出,要創新基層劇目生產機制,包括對地方戲曲比較集中的地區實施“地方戲曲保護區”制度,積極探索地方戲曲可持續發展機制,大力推廣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新型數字化戲曲產品等。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
進一步激發基層文藝院團創新創造活力
2021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文物)局長及地方志工作負責人會議在關于2021年和“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中提出,國有文藝院團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堅力量,也是舞臺藝術作品創作的主力軍,要認真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抓緊出臺湖北省配套工作措施,堅持分類指導、一團一策,全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進一步激發國有文藝院團創新創造活力。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2021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到,全面推進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改革,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生機和活力;實施第三批“舞臺藝術人才”培養工程,舉辦湖北省戲曲表演人才能力提升班,支持湖北省戲曲名家工作室開展名家傳戲,支持湖北省戲曲院團與藝術職業院校開辦定向班;舉辦第四屆湖北藝術節、第八屆湖北省楚劇藝術節和第十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承辦第三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等全國性藝術活動,推動藝術事業繁榮發展。
明確界定 加大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
(中國文化報駐黑龍江記者 張建友)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對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艷玲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力度,讓非遺項目發揮應有的作用,以此促進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孫艷玲認為,由于非遺項目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性,結合非遺的文化特點,國家應出臺具體的方案,對各級、各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研習所、博物館進行明確的界定,明確國家、地方博物館、研習所的建設地點、建設規模,以及投資方式、投資額度及出資方式。同時明確所興建的博物館、研習所的經營管理權限及經營周期。可由非遺傳承人進行經營管理,由各級政府給予支持督導,明確經營周期,達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孫艷玲還建議,切實從保護非遺傳承人角度出發,對非遺傳承人加大扶持力度;切實做好對非遺傳承人的經濟和政策扶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經濟收入;國家出臺強制性非遺經費使用政策,確保下撥的保護經費專款專用,對挪用占用專項資金的機構和責任人加大懲罰力度。
孫艷玲說,只有充分調動非遺傳承人及各保護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才能深入持久地改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大環境。
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
用務實和創新來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利用
黑龍江省文旅系統通過不斷完善非遺保護政策規章,實施非遺傳承傳播年行動、非遺進校園計劃、非遺助力脫貧攻堅計劃、非遺進鄉村計劃、非遺走出去計劃、非遺進景區計劃及舉辦冰雪非遺節等方法,助力非遺保護傳承環境改善。
近年來,黑龍江非遺保護工作持續推進,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不斷提高,民眾參與非遺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打下良好基礎。特別是近年來研發的數字化非遺展示系統和建成的24家非遺扶貧工坊,及在“十三五”期間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34項、入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6人等,對在黑龍江提高非遺影響力、進一步促進非遺項目走進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黑龍江省將繼續深入落實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傳統曲藝和傳統醫藥傳承與發展,研究制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組織評定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第二批省級非遺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做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和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推薦工作。繼續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深入開展“黨在非遺人心中”“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百人百米百圖剪紙展”等活動,組織非遺產品設計創意和手工制作大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