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09:01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李樹超 方麗 | [要聞]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等重要內容,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譜...
★沙煒:兩會政策總體上消除了市場對于短期宏觀政策較大波動和政策快速退出的擔憂,明確了長期發展方向,強化了市場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 政策著力推動、長期方向明確的科技、消費、碳中和等方向將是投資布局的核心。
★國曉雯:在當前行情震蕩波動加大、資金“抱團”現象略有放松,并急于尋找新的方向的情況下,“兩會”和“十四五”政策有望為市場提供新的方向和熱點。
★卓佳亮:在投資布局與策略選擇上,總體上仍然聚焦具有超額收益屬性、業績增長確定性高的標的;同時,自下而上從預期收益率角度調整持倉結構。對于大消費、醫藥、科技、高端制造等行業中符合長期發展趨勢賽道中的優質龍頭企業仍然保持樂觀預期。
★彭凌志:“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產業鏈有望受益于碳中和頂層設計下后續產業規劃的跟進,未來將處于高景氣狀態。
★方建:影響股市的無外乎經濟增長預期,流動性和投資者風險偏好。按目前全球接種疫苗的速度看,全球經濟快速恢復問題不大,這會從基本面角度對股市形成支撐。然而這也意味著疫情期間過量的流動性會逐漸退出,會對股市估值形成壓制。
★邱璟旻:相對更看好社會資本參與率提升的相關產業,包括醫療服務、教育、檢測等,這些行業需求穩定,市場蛋糕每年都在增長。
★夏雨:長期看好新能源相關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不過,這些領域短期市場預期過高,可能會階段性出現估值調整。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等重要內容,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譜寫藍圖,也刻畫了資本市場未來投資的主脈絡和大方向。
作為我國政治生態中的一件大事,全國兩會對投資布局的影響不言而喻。記者采訪了工銀瑞信戰略新興產業混合基金經理夏雨、嘉實基金基金經理卓佳亮、廣發新經濟基金經理邱璟旻、博時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經理助理兼博時絲路主題股票基金經理沙煒、銀華智薈內在價值基金經理方建、國泰基金基金經理彭凌志、中郵基金基金經理國曉雯等7位公募基金經理,深入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共同把脈A股市場投資脈絡。
貨幣財政政策、科創、雙循環
等戰略受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當前A股市場進入“兩會時間”,如何看待今年兩會的政策?哪些是你在投資中較為關注的?
彭凌志: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國內經濟回歸常態的第一年。今年全國兩會對政策的制定、對大方向的把握會更加關鍵。除了關注兩會公布的經濟數據目標、財政支出預算等常規項目之外,今年需要重點關注“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包括雙循環戰略、需求修復、碳中和、科技創新等話題。
邱璟旻:我覺得今年的兩會政策將會延續簡政放權的思路,加大部分產業的開放和融合,引入社會資本提高整體效率。作為投資者,我比較關注的是中央對科技創新產業的支持力度。最近幾年,中國的科技產業在部分“卡脖子”環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仍然有較長的路要走。因此,未來推出的相關扶持政策非常重要,既要能有效支持產業發展,又要避免盲目投資,浪費資源。
夏雨:重點關注經濟增長目標、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三個要點。本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速設定為6%以上,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一是考慮和2035年的長期目標做銜接,二是經濟增長與就業和居民收入都有關系,增長依然很重要。財政政策方面,將財政赤字率設定在3.2%,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為3.65萬億,都維持在較高的規模,政策比較溫和,基建投資可能會超預期。貨幣政策則強調“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顯示貨幣政策轉向并不會很急。
方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 “十四五”時期,我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依然會比較復雜,國內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將依然突出。如何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今年兩會最大的期待。落到投資中,后疫情時代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如何走向,關鍵領域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如何得到實質性解決,“碳中和”指引下的綠色低碳發展如何做到有質有量,居民財富如何能持續從房地產向實體經濟轉移,老齡化和生育率問題如何能夠妥善化解等問題,都是我們在投資中較為關注的問題。
國曉雯:本次兩會極為重要,關鍵在于“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正式稿將發布。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創新升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外部制約。而下一個五年將成為我國打破科技枷鎖、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性時間窗口。正因為如此,“十四五”規劃也將肩負特殊的歷史使命,成為未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打贏科技持久戰的關鍵性綱領文件。
對于本次“十四五”規劃,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于正式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后續需重點關注兩會對于科技自主、產業升級、促進消費等相關方向的政策定調。
沙煒:今年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后國內經濟回歸正常化的一年,同時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們重點關注中央對今年財政貨幣政策的定調和“十四五”規劃的落地,包括科技創新、雙循環、低碳經濟等。
一方面,今年的宏觀政策體現出了很強的延續性和靈活性。6%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更強調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考慮到了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今年兩會關于產業政策的核心仍然是“國家戰略科技創新”、“雙循環擴內需”和低碳經濟。這些戰略方向都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軸,也將是資本市場投資的核心方向。
卓佳亮: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6%以上;進出口量穩質升,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在3%左右。我們認為,今年貨幣政策會回歸中性、穩中趨緊已成共識,大概率投資收益將來自于企業盈利的增長對沖估值的下行。目前看,國內貨幣政策基調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預計中國國債利率上行的空間有限,估值區間大幅下修的可能性不大。
兩會熱點
有望成全年投資主線
證券時報記者: 兩會對A股市場的走勢影響如何?兩會政策對你全年投資布局有何影響?
沙煒:歷史經驗看,兩會熱點有望成為貫穿全年的投資主線。就今年而言,本次兩會政策總體有較強的延續性,經濟政策不急轉彎,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推進雙循環、科技創新、碳中和等,總體上消除了市場對于短期宏觀政策較大波動和政策快速退出的擔憂,明確了長期發展方向,并強化了市場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從全年來看,政策著力推動、長期方向明確的科技、消費、碳中和等方向將是投資布局的核心。
國曉雯:整體來看,“兩會”和“十四五”規劃有望提振市場情緒。與此同時,在當前行情震蕩波動加大、市場資金“抱團”略有放松、急于尋找新方向的情況下,“兩會”和“十四五”規劃有望為市場提供新的方向和熱點。
彭凌志:從歷史數據來看,兩會前貨幣及財政政策大幅轉向的概率不大。兩會政策利好出臺有一定概率提振市場情緒。可以關注一些政策有望超預期的板塊中高質量增長的個股。
邱璟旻:我傾向于認為“兩會”對A股整體走勢影響是中性的,如果有相關產業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影響到個別板塊的表現。站在全年的維度來看,我們的投資決策主要取決于上市公司的中長期經營景氣度與估值水平的匹配程度。
夏雨:兩會期間A股走勢一般會比較平穩;政策因素對于全年布局很重要,我們會根據兩會政策做出布局調整,短期方向和國家長期戰略規劃是一脈相承的。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解讀今年兩會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蘊含哪些投資機會?
邱璟旻: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具體的經濟運行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說明我們國家將繼續保持率先復蘇的勢頭。其中,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是3.2%左右,盡管相對2020年有所下調,但總體上還是略高于預期,有望維持基建投資的力度,有利于相關產業的平穩發展。
沙煒:宏觀政策方面,基調延續以穩為主、有序退出,保持政策的靈活性。“6%以上”既有底線又有很大余地,考慮到了發展質量和內外部的不確定性。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總的來看,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主要基調,以穩為主、不急轉彎,既立足當下更著眼未來,經濟目標有底線也有余地。我們明顯感受到近年來政府宏觀政策有效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更能適應日益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同時又更偏重長期發展質量與可持續性,體現了政府治理經濟的高度專業化。
卓佳亮: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強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近期市場波動較大,由于前期一線龍頭的藍籌股估值處于歷史相對高位,投資者交易方式趨同,交易賽道擁擠,存在一定估值消化和風險釋放的需求。但是從基本面的角度,我們觀察到,大部分一線龍頭企業經營趨勢仍然向好,并沒有出現明顯惡化的情形,出現戴維斯雙殺的概率不大。從中長期維度看,我們認為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精神是為投資者持續創造價值的源泉。經過一定幅度的股價調整后,一線龍頭企業的隱含預期收益率正逐步回升。如果由于交易層面的因素出現進一步下跌,將給長線投資者提供很好的布局機會。
重點關注碳中和、科技、消費
等政策受益板塊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市場關注較多的股市“兩會行情”,你更看好哪些主題和板塊?看好的邏輯是怎樣的?
沙煒:從兩會相關產業政策來看,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軸將是碳中和和雙循環,我們看好這兩個大方向的投資機會。
碳中和方面,我們看好的方向包括清潔能源、電動車、儲能等直接受益于能源結構優化,未來有望進入顯著擴張期的領域,以及環保節能、減排檢測、能源清潔利用、金融服務等配套服務領域,還有供給端有持續收緊壓力的一些傳統高耗能行業中的龍頭企業。雙循環方面,核心是消費內循環和科技內循環。科技方向上,重點關注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相關領域,包括國產化需求迫切、涉及國家安全的半導體、信創、種業、軍工、新材料等領域。
國曉雯:在“十四五”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指導下,結合政策力度、行業前景、增長空間等要素,可重點關注三大投資主線:一是“科技強國”主線,包括國產替代、新基建、產業升級;二是“新型消費”主線,包括新零售、服務消費、免稅行業;三是“平安中國”主線,兼顧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前者主要涉及國防軍工,后者包括能源安全等。
卓佳亮:在對未來的投資布局與策略選擇上,我們總體上還是聚焦具有超額收益屬性、業績增長確定性高的標的,同時,自下而上從預期收益率角度來調整持倉結構。
對于大消費、醫藥、科技、高端制造等大行業中符合長期發展趨勢賽道中的優質龍頭企業,仍然保持樂觀預期。同時,在經濟上行周期,也給了一些二三線企業階段性加速發展的機會,值得在當中尋找一些競爭力較強、增長較快、估值合理的標的進行布局。
邱璟旻:相對而言,我更看好社會資本參與率提升的相關產業,包括醫療服務、教育、檢測等,主要是因為:第一,這些行業需求穩定,每年的市場蛋糕都在增長。第二,隨著行政部門逐漸退出,社會資本能夠更加有效地激活產業活力,提升發展空間,也更有利于社會整體資源的高效、合理分配。
證券時報記者:對于市場預期較高的碳中和、光伏、新能源等領域,如何看待?未來有怎樣的投資機遇?
方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是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莊嚴承諾。實現這個目標,對處于發展中的中國確實有難度,但我國有能力去實現:嚴控煤電、石化、鋼鐵、水泥項目等供給側改革我們已經在做了,推動使用再生能源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特別是我們的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雖然過去幾年相關公司已經有了較大的漲幅,但相對于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短期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這些公司仍有較大的投資價值。
邱璟旻:從長期的市場空間來看,光伏、新能源具有光明的未來。從能源利用率的角度分析有十倍以上的空間。其中,碳中和有利于全球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但是也要看到,相關行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它們受各國的產業政策和技術迭代的影響較大。從經驗角度判斷,在行業遭遇階段性的困難和低迷時,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介入時點。
彭凌志:今年“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承諾碳中和,對于國際關系、能源安全、經濟動能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產業鏈有望受益于碳中和頂層設計下后續產業規劃跟進,未來將處于高景氣狀態。
夏雨:長期看好新能源相關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但短期市場預期過高,可能會階段性出現估值調整。光伏產業鏈中,中國企業具有全球競爭力。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不斷下移,下游的投資回報率提升將會擴大需求,且政策方面也更加支持。新能源汽車依然處于行業滲透率早期,智能化加持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制造端更關注成本領先,品牌端更看重差異化和客戶的忠誠度。
國曉雯:短期來看,新能源及相關碳減排、碳中和經過此前的大幅上漲,目前估值已處于較高水平,后續重點關注業績兌現狀況。從中長期來看,在國內碳減排的大背景下,“十四五”光伏、風電、新能源市場有望繼續獲得增長。而且,隨著美國新總統拜登上臺,清潔能源、碳中和已確立全球趨勢。未來,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退,相關行業均有望迎來需求釋放。
堅持掙公司業績成長的錢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春節以來股市風格快速切換,在行業變盤的關鍵時點,影響股市走勢的重要變量有哪些?目前市場有哪些利好因素和利空因素?
邱璟旻:影響今年資本市場走勢的主要變量有以下幾點:一是隨著全球疫苗注射進度的快速推進,海外疫情逐步緩解。之前受到壓制的海外供給得到恢復之后,對國內相關產業會帶來一些沖擊,進而影響到相關企業的盈利水平;二是到下半年,假設病毒變異帶來疫情反復,對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可能會帶來影響;三是海外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可能會影響到A股的市場情緒;四是國內流動性變化的預期,可能會加大A股市場的波動,尤其是對于部分絕對估值較高的公司。
總體而言,有利的因素是,部分企業在疫情之后經營快速恢復,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業績存在超預期的可能。還有一部分企業,在全球疫情嚴重時仍然能保證供應,敲開了海外市場的大門,后續將會持續提升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成為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企業。
夏雨:一是貨幣政策正常化,二是經濟復蘇和供給端瓶頸帶來的資源品價格上漲,這兩個變量對今年股票市場的影響比較大。利好因素包括資本市場改革帶來的資產質地提升、居民財富轉移以及疫情之后的經濟復蘇;利空因素是貨幣政策過快收緊,以及上游價格上漲擠壓中游產業的盈利。
方建:影響股市的無外乎經濟增長預期,流動性和投資者風險偏好。按現在全球接種疫苗的速度,全球經濟快速恢復問題不大,這會從基本面角度對股市形成支撐。然而這也意味著疫情期間過量的流動性會逐漸退出,這又會對股市估值形成壓制。
前幾年的核心資產牛市,有些基本面好的公司估值確實漲出了泡沫。這一波調整,很好地消化了泡沫。稍微拉長時間維度,我國居民財富從地產向股權投資轉移的趨勢不會改變,優質基本面公司長期跑贏的事實也不會改變。堅持掙公司業績成長的錢而不是估值波動的錢,仍是未來市場最正確的風格。
彭凌志:近期股票市場的調整,一方面是對二季度國內“輕微滯脹”的擔心,另一方面是美債利率快速上行,DCF貼現模型下,核心資產出現下跌。但是長期來看,全球“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長期環境沒有發生變化,我們依然看好消費板塊。
A股市場方面,我們認為2021年A股市場以結構性機會為主,政策與經濟的變化將帶來市場的波動。但是從長期視角來看,資本市場改革、“房住不炒”、理財產品凈值化、美元下行周期中外資將持續增配A股等一些中長期因素,將支撐A股市場的表現。
國曉雯:春節以來,國內市場持續震蕩調整,風格快速切換,背后一方面是此前過快上漲導致的獲利了結壓力,更關鍵的是2月以來美國10年國債利率快速上行,長短期利差持續走闊,引發市場對于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擔憂,并帶動全球市場震蕩調整。因此,判斷后續市場走勢,需關注海內外通脹水平、海外市場貨幣政策變化等影響因素。
沙煒: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是盈利和流動性。從經濟基本面來看,中國經濟去年以來表現出極強的韌性。流動性方面,預期國內貨幣政策將保持松緊適度。從全年來看,對于國內,我們會關注嚴格的地產政策對國內房地產市場和整體內需的影響,關注新興產業發展和對中國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海外方面,關注疫苗接種完成后海外供應端的恢復和對中國出口總量和結構方面的影響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