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08:28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值得注意的是,規模戰在頭部公司中顯得尤其激烈,從三季度末的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來看,幾家頭部公司的差距其實很小,相鄰座次差距多在一兩百億元左右,這對于頭部公司可...
又至年末,基金公司一年一度的“規模戰”再度打響。
在今年基金發行整體較為慘淡的情況下,不少公司選擇在最后一個月沖刺一把,在12月密集發行新基金。據統計,12月有上百只基金正在或者即將開啟發行,不僅有“沖量利器”債券型基金,而且有多位主動權益的“精兵強將”紛紛出戰,在近期的反彈行情中爭分奪秒募集“子彈”。
值得注意的是,規模戰在頭部公司中顯得尤其激烈,從三季度末的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來看,幾家頭部公司的差距其實很小,相鄰座次差距多在一兩百億元左右,這對于頭部公司可能只是幾只基金的距離,這也使得年終的規模沖刺戰愈加如火如荼。
12月百余只基金沖刺發行
據統計,截至12月11日,月內已經有44只基金公告成立(A、C份額合并計算),98只新基金正在發行。此外,截至年末,還有36只基金即將開啟發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在發和待售合計的134只基金中,有80只均將產品募集截止期定在了12月31日之前。也就是說,如果這80只基金都能如期募集結束,12月將有124只基金宣告成立。
今年以來,市場持續震蕩,基金發行市場也較為萎靡,許多公司選擇在最后一個月沖刺一把,這也是12月有百余只基金同期發行的重要原因。
“今年一整年基金都很難賣,股票跌完債券跌,好不容易最近市場企穩了,得抓緊最后的時間趕趕KPI.”某基金公司銷售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今年以來共有1341只基金成立,合計募集規模約1.4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9萬億減少了將近一半。但自11月市場反彈以來,基金發行市場逐漸出現回暖跡象。據植信投資研究院統計,11月,公募基金發行規模較10月大幅提升169.5%,達到1639.2億元,超過2022年各月的平均水平。
“精兵強將”紛紛出戰
市場是影響基金發行溫度的重要指標,隨著近期股市反彈,多家基金公司在年末派出了“精兵強將”出戰,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現身基金發行市場。
例如,12月26日,平安基金派出了近兩年的“黑馬”基金經理神愛前,發行一只名為平安策略優選一年持有期的混合型基金。神愛前是一名典型的交易型選手,換手率較高且偏好成長風格,他管理的平安策略先鋒近五年的投資回報率達到201.44%,業績翻了2倍。
再比如,嘉實基金也在近期派出了兩名“強將”,一名是擅長新能源等成長板塊的姚志鵬,他管理的嘉實積極配置一年持有自11月16日開始募集,11月25日結束募集,募集規模達12.84億元;另一名則是擅長消費股投資的吳越,他擬管理的嘉實優享生活將于12月22日起開始發行。
此外,廣發基金在11月“三箭齊發”,派出了唐曉斌、鄭澄然、楊喆三位明星基金經理發行新基金,分別為廣發遠見智選、廣發新能源精選、廣發富信優選六個月持有;銀華基金新生代基金經理向伊達管理的新基金銀華創新動力優選已經于12月1日開啟發行。
“年末一般資金面偏緊,基金公司這時候派出來發產品的基金經理,很多都是業績優秀、口碑較好的基金經理,市場號召力才足夠強。”上述銷售人士表示。
除了年底沖刺規模的考慮外,不少基金公司也希望能在市場低點布局新產品,長期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較好回報。“我們對明年市場還是比較樂觀的,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經處于谷底,安全邊際較高,現在發新基金也會比較容易建倉。”一位即將發行新產品的基金經理表示。
債券基金仍占半壁江山
當然,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帶流量的明星基金經理,中低風險的債券型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仍然是大部分公司的沖刺選擇。
據統計,在目前正在發行的98只新基金中,43只均為債券型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占據半壁江山;與此同時,截至12月11日,在本月已經成立的44只新基金中,24只均為債券型基金,其中匯添富鑫悅純債成立規模超過80億元,嘉實長三角ESG純債、萬家鑫怡、中融恒潤純債成立規模均超過50億元。
從往年來看,債券基金一直是年末規模戰的“沖量利器”,雖然今年11月債市的超預期大跌仍然讓不少投資者驚魂未定,但從目前的募集情況來看,中低風險的資金去處仍然稀缺,債券基金仍然頗受資金青睞。
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員路宜橋表示,雖然11月的債券型基金成為僅有的收益率為負的基金類別,但11月債券型基金的發行規模卻較10月大幅增長,再次超過千億元,達到1226.1億元。近期的降準也對債市形成利好,因此債券型基金在12月的表現可能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已成立的基金中,有多只債券基金為提前結募,比如景順長城景泰臻利純債、博遠增睿純債、太平綠色純債一年定開、匯添富鑫悅純債等。這些提前結束募集的債基中,主要以純債型基金為主,其中部分為機構定制產品。
頭部公司競逐激烈
無論是派出明星助陣,還是瞄準市場需求發行中低風險產品,基金公司一年一度的規模戰已經打響。
從目前基金管理人的規模排名來看,幾家頭部公司的差距其實很小。以前五名為例,據統計,截至三季度末,除了易方達基金以10363.13億元的非貨規模遙遙領先外,第二名華夏基金、第三名廣發基金的非貨規模分別為7168.42億元、6900.73億元,亞軍和季軍僅差268億元左右,對于兩家公司可能只是幾只基金的距離。
類似的,博時基金非貨規模為5850.40億元,和前一名招商基金僅差100億元左右;南方基金非貨規模為5108.92億元,和前一名匯添富相差約120億元。
整體來看,據統計,截至三季度末,全行業150家公募基金公司的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為15.66萬億元,而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幣管理規模合計約6.21萬億元,占全行業的40%,行業馬太效應突出。
某中小型公募總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當前基金行業存在一個悖論,即公司規模越大渠道給的支持越多,規模也會擴張更快,公司規模越小越不受渠道重視,基金也越來越難發。他表示,基金行業彎道超車的機會其實很少,自己公司現在能做的只有做好業績、養好口碑,相信規模增長會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