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6 10:59 | 來源:金融投資報 | 作者:桂浩明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雖然在4月最后兩個交易日,A股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反彈,特別是上證綜指,在部分大盤藍籌股的推動下,指數重返3300點并接近年內高點,給月底的行情增添了一些亮色。...
雖然在4月最后兩個交易日,A股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反彈,特別是上證綜指,在部分大盤藍籌股的推動下,指數重返3300點并接近年內高點,給月底的行情增添了一些亮色。但人們也不得不承認,開始于4月中旬的這輪股市殺跌走勢還是很兇猛的,而像創業板、北交所等,盡管月底時也有反彈,但整個形態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創業板指數仍然徘徊于今年3月份的位置,而北證50指數的走勢就更為疲弱,目前的點位是該指數公布以來的最低值。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股市的這波下跌,而且其殺傷力集中表現在那些被認為帶有較強成長色彩的板塊上呢?剛披露完畢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報表,似乎給了投資者答案。報表顯示,在已公布一季報的上市公司(占到應披露報告的98%以上)中,主營收入同比增速為1.97%,較去年四季度回落了4.57個百分點。在此背景下,盈利狀況自然也不太理想,扣除金融企業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負4.58%,環比回落了3.70個百分點。就全市場而言,屬于金融以及公用事業領域的上市公司,業績相對比較穩定,有的還有一定的增長,而屬于制造業的上市公司,特別是那些中小型上市公司,則情況普遍不太理想。原本不少人認為,自去年年底我國優化了疫情防控政策以后,抗疫因素對經濟的影響開始消除,宏觀經濟理應強勁復蘇。但現在看來,盡管人們也的確看到了某些復蘇的勢頭,特別是在消費領域,相應的態勢還是比較明顯,但總的來看,實際情況是低于預期的。而且在經濟復蘇過程中,過去一些被掩蓋的問題一下子顯露出來,對經濟活動的拖累變得較為突出。而這些問題,在上市公司的一季報中就得到了顯現。雖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此也是有所感覺的,但時下看到了擺在眼前的數據,多少會帶來一些震撼,當發現企業的經營業績仍然處于探底中時,在股市上的操作自然會較為謹慎。在這段時間大盤的下跌,與低于預期的上市公司一季報的披露無疑有著很大的關聯。
不過雖然今年的一季報有點不盡人意,但仔細分析,還是能從中發現一些積極因素。譬如說,盡管不少企業的經營狀況同比環比都是下降的,但是下降的速度是逐漸趨緩的,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邊際改善的跡象。考慮到今年一月份疫情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還是較大的,二月份的復工又比預期的要晚一點,而這些對一季度的企業生產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主要靠三月份的爬坡,一季度的數據還不至于太差,而這也反映出一旦經濟進入到正常運行的軌道,保持一種常態化的溫和增長不應該是什么大問題,而這一點從進出口數據中也能夠見到端倪。今年的五一假期安排得比較長,有關部門借此機會刺激消費的意圖十分明顯,而市場上也的確出現了帶有某種“報復性”特征的消費熱。如果消費能夠真正啟動,那么整個經濟活動的強度也會提振。因此,二季度經濟格局總體向好應該是大概率的事情。當然,剛公布的采購經理人指數也顯示,現在企業家的信心指數有所反復,經濟復蘇的道路也是充滿了曲折,但這一點似乎還不足以使得經濟運行邊際改善的局面被改變,至少從五一假期所表現出來的消費活力來看,經濟運行正在走向良性循環的道路。
在四月底,股市出現了探底后回升的格局,從上證綜指的走勢來看,大致上已經來到了今年以來市場波動區間的上軌,在這位置上再要有很大幅度的上漲,目前來看條件可能并不太具備,但只要剎住了下跌勢頭,穩住了市場人氣,就有機會展開結構性行情。不少人注意到了TMT板塊的再度活躍,同時一度跌得很慘的新能源板塊也有企穩的跡象,而“中特估”概念更是不時表現出活力。所有這些,都提示出了在今年的五月份,A股市場不會寂寞,投資機會還是很多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