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8 10:32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Wind數據顯示,2023年內新成立的基金中,有十余只基金2023年末的公司從業人員所持份額比例超過10%。其中,多只基金的相應份額為基金首發階段認購進場,且不乏基金屬于剛...
基金公司從業人員購買公司旗下基金,旨在成功召開持有人大會“保盤”;新基金發行低迷,公司從業人員自掏腰包為基金成立“護航”……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調研中發現,在基金公司從業人員的內購中,除了可以看出他們的投資偏好,還隱藏著不一般的花樣門道。
自掏腰包保成立
“這個月的業績太慘淡了……”一位中小基金公司從業人員感嘆說。近日市場持續震蕩,許多公募基金公司的銷售有所承壓,新基金發行更是面臨較大壓力。此情形下,部分基金公司開始出現公司從業人員自掏腰包,以保證基金成立的情況。
Wind數據顯示,2023年內新成立的基金中,有十余只基金2023年末的公司從業人員所持份額比例超過10%。其中,多只基金的相應份額為基金首發階段認購進場,且不乏基金屬于剛剛“踩線”成立。在部分基金的保成立案例中,公司從業人員自掏腰包貢獻了相當部分比例。
例如,成立于2023年8月的某只一年持有期產品,該基金在近3個月募集期限內合計募資約2.17億元,剛好在基金成立的2億元規模要求線之上。在這一基金的首發中,公司從業人員認購份額占比超過五分之一,達到約4916.59萬份。其中,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基金投資和研究部門負責人認購超100萬份,基金經理認購10萬份至50萬份(含)。
業內人士認為,從涉及的相關基金情況來看,多為持有期產品。近兩年持有期產品表現不盡如人意,使得這類產品的營銷變得尤為困難,不僅個人投資者退避三舍,很多機構投資者也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因此,此類產品的發行往往會面臨較大困難。但是,“好做不好發”時,通常會是較好的布局時點,這也會促使部分想要布局的基金公司情愿自掏腰包也要保障產品成立。當然,自掏腰包也不排除是因為基金到了申報后的發行截止期,不得不發的無奈之舉。不過,也有人士認為,基金發行也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味將基金保成立任務轉嫁到公司從業人員身上。
從基金運作情況來看,上述基金建倉相對謹慎,且成立以來的基金凈值表現相對較好。
以上述一年持有期產品為例,截至2023年末,距離基金成立已有近5個月時間,該基金股票倉位僅有37.31%,尚未達到基金合同規定的60%最低要求。鑒于新基金通常在成立后6個月內完成建倉,由此推斷,該基金或在2024年1月進行了大幅建倉。或許正因為這樣的操作節奏,該基金較好回避了A股市場2023年8月至12月的調整行情,又踩中了2024年1月相對低點的布局機會,基金凈值表現較好。截至今年4月16日,該基金是基金經理在管產品中任職回報表現最好的一只。
“公司高管的錢都在里面,誰敢虧太多?這自然會倒逼產品運作更加審慎……”一位基金行業人士調侃說,這恰恰也是部分市場投資者較為關注公司從業人員跟投情況的重要原因所在。但是,這也并不代表投資者跟投就一定會賺錢,畢竟也有不少此類基金出現虧損。數據顯示,2023年末公司從業人員持有份額比例超20%的基金在今年以來的表現參差不齊,有基金的凈值回撤甚至超過10%。
巧用員工份額“保盤”
在采訪調研中,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公司從業人員內購基金的花樣門道中,有一種頗為巧妙的現象,那就是通過公司從業人員自購,來保證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順利召開,進而確保基金不被清盤。
據悉,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歷來是令不少基金公司頭疼的事情。一般而言,召開持有人大會,需要有至少二分之一份額的持有人參會才能奏效,部分重大事項還需要至少三分之二份額的持有人參會表決。“很難找齊足夠的人來參加大會”“而且流程所需時間也很長”……一系列吐槽透露出基金公司對于召開持有人大會時的無奈。
在此情形下,通過自購來達到持有人大會的要求,似乎就顯得簡單了許多。例如,一只成立超3年時間的定開產品,在2023年二季度遭遇巨額贖回,基金規模從2023年一季度末的超4億元驟減至2023年年中的約11萬元,跌破基金清盤線。根據基金合同規定,若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如持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個月內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也就是說,基金規模驟減至僅剩11萬元,除非有近5000萬元新資金進入,使該基金規模站上5000萬元。否則,無論是要繼續運作,還是走向清盤,召開持有人大會都將成為該基金不得不面臨的事情。
隨后,該基金“恰好”出現了明顯的公司從業人員增持現象。Wind數據顯示,該基金2023年年末的公司從業人員持有份額比例達到82.81%。這使得該基金得以滿足持有人大會規定的“出具書面意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額不小于在權益登記日基金總份額的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則本次通訊開會方式視為有效”的要求,并使基金持續運作議案生效。
結合2023年第四季度內該基金無任何申贖變化,這部分公司從業人員增持份額應發生在2023年第三季度內。巧合的是,在公司從業人員完成增持后,該基金繼續運作的持有人大會于2023年四季度召開。由此推斷,期間的公司從業人員增持很有可能就是為了能召開持有人大會,避免基金被清盤而做出的決策。從相關公告數據來看,公司高管、基金投研部門負責人、基金經理的增持或在公司從業人員增持份額中占據較大比例。
除此之外,不少面臨清盤風險的迷你基金中,都出現了公司從業人員較大比例增持的現象。不過,對于“保盤”效果而言,似乎相對有限。至于類似動作是否合規,多位基金人士未給出明確判斷。
內購“1份”實為內測
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上萬只公募基金中,超八成都有公司從業人員購買的份額。但令人詫異的是,其中不乏公司從業人員購買份額僅為1份的產品,共有40余只產品獲公司從業人員購買份額不足100份。日前,也有基金因公司從業人員購買份額較少等現象而受到市場關注。有觀點認為,此舉顯示公司從業人員也不看好旗下基金的表現。
如果真的不看好,那完全可以不購買,購買1份,損失或收益微乎其微,其中的意義又是什么?是因為基金公司有公司從業人員必須購買旗下基金的硬性要求嗎?
圍繞上述疑問,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調研多家基金公司后了解到,類似于“1份”等微小份額的認購,通常是基金公司在基金發售階段進行內測的結果。基金發售時,為確保基金能夠正常申購,公司從業人員可能會小額買一些,測試系統是否正常。對于公司從業人員買基金事宜,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并沒有公司從業人員必須購買旗下基金的強制要求,主要是自愿行為。
“整個公司才多少人,而且不是每個人都那么有財力,普通員工的購買對于提升基金規模和完成銷售任務指標而言,作用其實有限。”部分基金人士表示。其中,一位中小規模基金公司的銷售人士表示,其銷售規模考核要求都是千萬元起步,單靠公司從業人員購買,其實很難完成考核。還有基金人士解釋,相關公告中體現出來的公司從業人員持有份額,其實是包括公司高管、基金投研部門負責人、基金經理等人的持有份額在內,他們的持有份額往往在其中“占大頭”。
談及公司從業人員購買基金的主要邏輯,有基金人士表示,更多可能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能說公司從業人員可能對基金和基金經理相對更了解一些,其它方面可能跟普通投資者差不多”。也有基金人士表示,產品營銷節奏可能會是促進公司從業人員購買的一大動力。“基金新發是大事,公司上下都會動起來,這種東西就好比自己的小孩一樣,忙活了好久,總是會想買一點的。如果真的非常看好,那肯定還是愿意多買點。”該人士說,營銷節奏其實反映了公司對市場行情的一個輸出態度。一只員工持有份額比例較高基金的所在公司人員也表示:“公司當時重點推這個產品,所以大家買得比較多。”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從業人員尤其是公司高管的增減持動向,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內部人員的投資偏好,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增減持背后可能也存在不一般的花樣門道,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不應對這一指標過于敏感。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