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3 10:01 | 來源:未知 | 作者: 吳君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中小創大幅調整后,部分私募認為調整已接近底部,開始布局一些估值合理、確定性較高的優質成長股。
在中小創大幅調整后,部分私募認為調整已接近底部,開始布局一些估值合理、確定性較高的優質成長股。但也有私募認為,成長股行情還要再等一等,在新股加快發行、市場炒作之風減弱的情況下,今年藍籌股的機會更好。
私募看好今年成長股機會
布局估值合理優質品種
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的部分私募人士認為,成長股在經歷了去泡沫過程后,部分標的已經具備了一定吸引力,可以著手布局,尤其是那些估值合理、業績增長較確定的股票,今年會有好的表現。
“2016年是成長股去泡沫,價值股上臺階。今年去泡沫的過程還會延續一段時間,但已接近尾聲。部分成長股已經有一定吸引力,到了可以買的時候。”上海匯利資產總經理何震告訴記者。
何震認為,目前創業板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優質優價股已經顯現出來了,但劣質劣價的股票還沒有現原形,會繼續去泡沫。“今年宏觀比較吃緊,在沒有系統性機會的前提下只能選個股。價值股已不便宜,市場該買的也買得差不多,而一批成長股在被割得差不多后,到達常態化估值的底部,拋壓已經沒有了,進入價值區間。”
華東某大型私募的投資經理也表示,今年利率上升,資金面收緊,市場以震蕩為主。一些有較高業績增長的優質成長股,市值和估值都比較適中,賺錢效應較強,而藍籌股的市場機會則不大。“今年市場可能和2012年類似,風格轉向一批業績增速較高、估值合理的優質成長股,這些股票一般估值在20到30倍左右,市值幾百億。”
關于創業板,上述投資經理認為,目前創業板調整接近底部,估值已降到2014年前后的水平,部分股票已經可以買了。但如果外延式增長的邏輯被打破,企業盈利增速回落,未來估值還可能會繼續往下走。
私募已經在醫藥、通信、環保等多個領域挑選股票,加大倉位布局。“以前談成長就是看熱度,現在談成長會以非常挑剔的眼光來看,把里面的水分擠干,這是件好事情。”某資深私募圈人士表示。
何震表示,已著手布局通信、蘋果產業鏈、環保、醫藥等行業板塊的優質個股。“軟件、傳媒股仍然偏貴,我們手里拿的一批成長股,有些動態市盈率只有十幾倍,比如通信行業的有些公司現在訂單很多,能維持幾年的增長;此外,蘋果的手機等銷量好于預期,產業鏈上的一些公司值得關注;另外部分有穩定增長的醫藥股率先進入估值區間,有些環保股、PPP模式的公司訂單很多、會出現一個業績兌現的過程,只要沒有暴漲的就可以考慮。”
前述華東私募投資經理則表示,目前倉位已有八九成,看好內生性增長的成長股,主要布局在小間距LED、醫藥流通、跨境電商等細分領域,因為現在外延式并購重組受到政策影響較大,還在估值消耗階段,而內生性的成長股估值比較平穩,股價受到業績帶動,會有相應表現。
部分仍堅持藍籌價值方向
然而,也有私募表示,部分成長股估值尚未回到合理區間,需要再等一等,今年仍然看好價值、藍籌方向。
上海世誠投資總經理陳家琳表示,今年的投資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業績、分紅比較穩定、估值合理、偏價值的股票,比如銀行、金融服務、食品飲料、白酒等;二是國資國企改革標的。這兩類方向有很大重疊,偏藍籌股是今年布局的重點;三是部分成長股,比如醫療服務領域,有些公司受大環境影響,去年沒有太大表現,但基本面不錯,估值接近合理。陳家琳強調,有些成長股還沒有真正回到令人舒服的價格,情愿再等一等。
陳家琳告訴記者,今年更看好國企改革的階段性機會。“去年底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都把促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2017年被定義為國企改革見效年,盡管全面開花結果還沒有那么快,但應該有很多預案和交易落地,從央企到地方國企、從壟斷行業到競爭性行業都有。據我們觀察,長三角、上海的國企改革動作很多,包括核心員工持股、引入戰略投資者、資產注入、整體上市等,或多或少會對企業業績有所提升。”
在國企改革里面,陳家琳更看好藍籌、大市值公司的機會。“以前投資國企改革都愛炒小市值公司,但我覺得今年可能大市值公司更有機會。因為從邊際變化來說,大公司體量足夠大,能引起更強烈的效應,小公司影響則有限。比如千億市值的公司,國資占比很高,拿出部分股權來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影響會很大。”
上海某百億私募機構投資經理也表示,今年依舊看好藍籌股機會。一方面是由于現在資產荒的邏輯沒有打破,實體經濟不景氣,銀行、保險、財務公司等拿出資金做多元化配置,他們要求穩定的收益,而主板里的優質資產會受到他們的青睞;另一方面,創業板、科技類的一些企業估值仍然偏貴,而且新股發行節奏很快,未來市場炒作的風氣會變弱,中小市值股票估值難有支撐。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