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火熱程度,伴隨著幣圈的熊牛變化而變化。但無論人們關注與否,區塊鏈背后一直存在著一些問題無法避免,比如分叉、51%算力攻擊、私鑰丟失、代碼漏洞和交易延遲等諸多問題。很明顯,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區塊鏈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本身沒有泡沫 徐明星:區塊鏈面臨的5大難題
在徐明星的眼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系統,目前主要存在5大問題:一是總節點規模較小,尚未經歷大規模的廣播風暴;其次,比特幣系統的交易確認速度越來越慢;第三,區塊的數據同步速度變慢;第四,每日處理交易峰值的數量有限;第五,區塊鏈系統的迭代與更新,進展緩慢。
徐明星進一步解釋道,因為區塊鏈行業,早期的從業人員是一些技術極客,甚至有些是無政府主義者,所以他們設計了所謂的純去中心化的系統。比特幣系統的總節點數是很少的,其它的區塊鏈系統就更少了,還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廣播風暴。
“最近有人做壓力測試,我們會發現以比特幣區塊鏈為首的區塊鏈系統全部崩潰了。”徐明星如是說。
除此之外,在區塊鏈系統中,客戶端發起的每筆交易或合約狀態變更等,只要是放入區塊鏈賬本的數據,都要經過節點的驗證。
區塊鏈應用巨大的數據量會導致數據的驗證速度變慢,從而會降低區塊鏈網絡的處理效率。
徐明星表示,區塊鏈系統交易的確認速度會越來越慢,隨著大量的未確認交易堆積,挖礦、發一筆交易可能要十個小時才能確認。
據了解,在2016年7月,比特幣的區塊鏈賬本數據大小是80GB,到2017年7月,大小是130GB。鑒于區塊鏈本身是一種分布式總賬,即網上的每一筆交易都會記錄在賬本上,因此區塊鏈數據會不斷增大。
徐明星說:“對每一個終端來講,可能用一個比特幣錢包要好幾天,這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基于此,很多區塊鏈公司都構建了基于可擴容的基礎設施,比如增加區塊的大小、或者從鏈下來想辦法解決問題,亦或是通過代理共識協議、分片技術等來解決問題。但是,目前為止這些方法還沒有從根本上落實,解決區塊鏈所面臨的問題。
總體來講,目前區塊鏈技術尚處于萌芽期,落地的項目還比較少,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國家對于區塊鏈技術的重視,無論在技術還是政策上都給予極大地扶持。當然,區塊鏈也只有在尊重成長規律的前提下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培育才能使其逐漸成熟。
有人說目前區塊鏈有巨大的泡沫,但客觀而言,技術本身沒有泡沫,只是市場有泡沫罷了,況且決定技術的方向和結局的還是人,至于區塊鏈未來如何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市場的需求。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