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4:59 | 來源:網易科技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競標成功到第一架靶機產品交付,用了一年零九個月,而按客戶要求完成1架次助推、7架次科研試飛和1架次驗收試驗,我們僅僅用了81天。......
提到阿拉善,您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支付寶的螞蟻森林?還是全球最大的越野盛會-阿拉善英雄會?在海鷹航空公司某重點型號靶機外場試驗隊員的心中,阿拉善這片廣袤的大地,給他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凍透棉襖的刺骨寒風,是睜不開眼的沙云涌動。然而就在這里,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隊伍,抑制不住心中的熱火與科研的執著,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
急,特殊時期“換擋提速”保任務
“從競標成功到第一架靶機產品交付,用了一年零九個月,而按客戶要求完成1架次助推、7架次科研試飛和1架次驗收試驗,我們僅僅用了81天。如此高質高效,在公司靶機項目領域,是前所未有的。”技術負責人常浩說道。他所提到的這個型號,便是為客戶研制的一款高性能靶機,該型號主要用于模擬飛行器在對抗條件下各種空中機動動作,為相關試驗和訓練提供逼真的靶標,其中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頂尖水平。
事實上,型號隊伍在中標后一年的時間內,一直在開展總體優化、分系統設計和仿真試驗,但受到年初疫情影響,上游配套廠家供應不上,加上總裝人員有限,讓原本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雪上加霜,給后續試驗進度帶來巨大的壓力。也正因如此,今年海鷹航空公司的勞動競賽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三季度,該型號緊盯目標,并行推進,直面困難,蓄力加持,加班加點搶進度,實行同專業輪崗制,連續幾班倒,圓滿完成了總裝調試、地面大型試驗和助推飛行試驗,具備了進場條件,迅速扭轉了前期的不利局面,隊員們用實際行動保障了科研生產任務順利進行。
難,打通任務“最后一公里”
該型號團隊是公司項目制試點之一,研制計劃、經費管理、績效考核等全部由項目團隊主導,隨之而來的是沒有可供參考的評價體系,是摸索中承載的對每一名項目組成員負責的責任與壓力。同時,該型號任務也是靶機項目有史以來科研試飛階段飛行驗證科目最多、難度最大的。“指標多、要求高、飛行軌跡復雜,需要驗證的數據達到了公司靶機歷史之最。”這是常浩對該型號的總體評價。
“如果說最后一個架次飛行試驗成功是大家的一顆‘定心丸’,那么,首飛的成功,絕對可以算是一劑‘強心針’。”項目經理田曉威激動地說。首飛前一天的合練上,一直表現穩定的航電系統突然報錯,地面站聯網異常、航跡顯示有誤差,這讓田曉威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在空域有限,時間緊張的情況下,錯過首飛的窗口期,就意味著后面所有計劃都要調整。
問題出現時已是傍晚六點,靶場方圓20公里內荒無人煙,試驗隊只能先回到住處。田曉威便帶領四名設計人員堅守現場,全方位進行軟件和系統聯調排故。賀蘭山邊瀚海白,定遠營畔風霜寒。賀蘭山下風沙肆虐,寒風刺骨,而他們早已忽視了戈壁茫茫雪夜里自己冰凍的雙腳和那早已麻木、紅的發青的雙手。
“珍珍,你檢查方艙設備;張凡,隨時觀察控制系統數據變化;謝文球,你去方艙外頂上確認地面站狀態和機上設備工作狀態;我聯系周維民在北京給咱們做‘后援’。”長夜中,阿拉善、北京兩地,除了對講機和手機中不時傳出的交流,陪伴他們的只有呼嘯的北風。
異地互聯五人組按照進場前制定的應急預案,從分系統入手,逐項摸排運行參數,從前夜11點定位故障,到凌晨4點完成所有調試,最終成功在大部隊到來前完成了故障處置,打通了首飛任務“最后一公里”。未及休息,排故小組又投入到首飛的技術準備中。
當無人機完成規定動作開傘落地后,現場的歡呼與掌聲是對他們最高的肯定。
險,抉擇時刻90后勇“當家”
試驗隊現有成員20余人,35歲以下青年比例高達85%。總體專業的張凡就是其中一位90后副主任設計師,在該型號已擔任起試驗現場指揮的重擔。就在首飛任務當天,他憑借專業的技術判斷和沉穩地處變能力,圓滿完成了既定科目,打出一套完整“組合拳”,為突發情況按下了關鍵性的“回車鍵”。他說:“青年創新和敢想敢為是我們的特點,因為我們年輕,所以我們干得了,熬得住,無所畏懼。”
助推器的一聲轟鳴,無人機被送入黎明前的夜空中。這是進場以來風險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需要完成從未飛過的機動動作。隨著無人機接近預定開始的航路點,測控方艙里氣氛愈發凝重起來。“開始了”,大屏上表示飛機姿態的藍褐滾球劇烈翻滾了一下,然后停頓了下來,這是無人機進行機動時測控鏈路短暫斷路的表現。短短的幾秒鐘卻像幾個鐘頭般漫長。
“不對!怎么回事”,實時航跡顯示無人機幾乎垂直預定航跡飛去。方艙中的空氣頓時凝固,仿佛時間停止,全員都屏住了呼吸,聽得見“撲通撲通”的心跳聲。
“33號!準備實時引導飛機”,對講機傳來年輕的現場指揮口令聲,這聲音打破了艙中的寂靜,反應迅速,卻聽不出一絲不安或緊張。
“33號明白”,年輕的測控操作手回答得同樣沉穩。
“33號,飛機右滾30度”
“33號明白,指令已發送”
……
“33號,設定下一航路點”
“33號明白,航路點已發送”
終于,無人機按照航跡規劃目標,回到了預定航路上……
面對突發情況,沉著地判斷與冷靜地指揮,源自于充分的技術分析預判,還有那數不清的應急預案演練。而誰又能想到,這些當機立斷的“當家人”,都是不到30歲的90后。
重,賀蘭山闕完成技術大考
驗證飛行試驗凌晨三點起床,這個時間仿佛變成大家的生物鐘,為了提高效率,沒有一名隊員舍得用著寶貴的飛行準備時間休息,固定的出發時間為3:40,但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前10分鐘坐上大巴,整裝待發。
空域對于試驗隊來說,也是十分吝嗇的,第三架次、第四架次無人機要在三天時間內完成飛行試驗,進行近10個科目的驗證。“壓力瞬間降臨在專業組每名成員的肩上,第一天從發射到回收工作了20個小時,第二天的技術準備和合練持續了14個小時,第三天下午4點回來的時候,20多人的大巴上鴉雀無聲。”田曉威說道,適逢飛行,隊員們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已經成為了常態。
盡管戈壁狂風肆虐,第五架次還是如期定在6:10的窗口發射。拂曉之前,在零下20度的氣溫下,山中的水汽在冷空氣的作用下瞬間結霜,寒風卷積著冰霜考驗著方艙內的設備和每一名隊員,棉靴和多層的厚襪子已不能阻擋嚴寒的侵襲,腳下的暖貼也在低溫的考驗下變得如鐵片一樣堅硬。“你怎么不帶著點手套啊?”看著凍得發紫的雙手我問到。“戴著厚重的手套,無法準確判斷發動機啟動接口的連接是否牢固,這項工作必須要徒手完成,雙手凍僵對我來說早就習慣啦。”保障中心張威笑著說。“是啊,電氣、測控設備的電纜插拔也必須徒手,不能馬虎。”電氣專業的謝晨附和道。無人機在空中的姿態控制、各項數據傳輸高度依賴綜合航電和測發控,如有絲毫問題,后果不堪設想,小則中途退出任務,重則墜機。而謝晨、孫立志所在的技術組,每次試驗前都要在方艙、發電機和靶機放線十余條,總長度100多米,在發動機啟動之前,他們都會同保障中心的同事將所有線路徒手巡檢一遍。
十平米的方艙,被隊員們戲稱為“冰窖”,野外條件簡陋,為了保障控制和監測設備的正常工作,隊員們放棄了一切可以取暖的大功率電器,12個人靠著體溫才勉強將室溫維持到了0度。女隊員唯一能夠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便是一個小功率吹風機。“除了給設備吹風預熱之外,我從沒見過這三位女將用它。”常浩說道。
劉貝的一句“習慣了”,輕描淡寫,其實,吹風機中暖風帶來的誘惑,已經遠遠超過了40公里外酒店的床榻。“在航天,女生都是女漢子,我們不需要搞特殊。”剛入職半年的李珍珍戲說道。
就在這樣的重壓和艱苦條件下,12月14日,伴隨著最后一架次飛機圓滿完成預定飛行科目,順利回收,該型號靶機81天高質量完成了9架次飛行試驗,并驗證了全部指標,在國內無人機領域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也為公司在該系列靶機研制、生產、試驗和培訓等全壽命周期的任務拓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多項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頂尖水平。相信,正因為擁有多個這樣年輕、敢為的團隊,公司無人機產業化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走得更寬、更遠。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