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信銀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目前已暫停北京地區200萬元以上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中信銀行相關人士對此表示,自2017年3月起,國家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部署,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之北京市“因城施策”的大背景下,中信銀行堅決執行國家關于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政策,對北京地區相關產品的信貸政策及時進行調整、傳導、落地。
“這個是中信銀行自身的政策,并非監管統一要求。因為我行決定在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貸款年限和貸款方式等問題上進行調整,因此暫停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一位中信銀行貸款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我們接到的通知是暫時停止,有可能3月后就會恢復這項業務。”
所謂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與個人購房貸款業務并不相同。主要是指借款人以已經在本人名下的房產,向銀行抵押,用于個人合法合規用途的人民幣貸款,包括消費、經營及其他合規合法等多種用途。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并非所有銀行都從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如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就沒有開設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開設該業務的大多以股份行為主,年化利率大多在基準利率上浮30%到50%。
“目前我們銀行還在從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年化利率大約在6.17%左右,額度和年限則根據借款人情況而不同。”招商銀行個貸部門某業務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但因為近期信貸額度偏緊,且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涉及評估等,放貸周期大約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左右。”
對于暫停該項業務的原因,中信銀行相關人士表示,主要是為保障北京市房地產調控工作的順利進行,確保銀行信貸資金真實用于個人客戶的企業經營和生活消費,嚴格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嚴防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因此需要調整相關業務的審批政策。此外,中信銀行強調,該項調整不會影響北京市居民及企業的正常購房信貸需求。
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總監楊科偉表示,近期以消費貸款為主的居民短期貸款增長較快,不排除仍有部分居民以消費貸款名義來購房,銀行調整一些業務的信貸政策,加強對消費貸款的審核,可以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去杠桿。
2月13日,為嚴防各路資金違規進樓市,北京銀監局也對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出要求:審慎發放房地產抵押貸款和房地產領域并購貸款;嚴格執行集中度比例規定,動態評估押品價值,適當降低房地產押品的抵押率;遵循并購貸款風險管理要求和穿透原則,審慎開展涉及房地產領域的并購貸款業務。
“自2016年10月各地陸續出臺房地產調控政策以來,房價過快上漲得到遏制。近期二手房市場出現回暖跡象,賣方和買方又開始博弈,表明房地產調控已進入關鍵時期。”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銀行角度來看,如果購房者不斷通過銀行信貸加杠桿,一旦房價下跌,銀行就會出現損失,因此銀行對有潛在風險的區域業務進行調整十分正常。”
對于中信銀行推出該業務后的市場影響,張宏偉則認為,如果這只是中信銀行的內部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不會太大,但如果未來兩個月內,其他銀行也出現風險判斷,效仿中信暫停抵押貸款,則可能對樓市造成較大影響。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