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年僅兩個月,保監會已下發6張中介牌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中瑞萬邦保險經紀公司、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易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江西濟民可信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等6家保險中介機構獲批經營保險中介業務。
所謂的保險中介機構,指的是保險經營機構之間或保險經營機構與投保人之間,專門從事保險業務咨詢與招攬等中介服務活動的機構,這些中介機構一般依靠收取傭金或手續費盈利。
近年來,我國保險中介業務雖然經歷了互聯網帶來的“去中介化”沖擊,但依然增長迅速。保監會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保險中介渠道保費收入已經由1.28萬億元增長至2.68萬億元,上漲了109%,高于同期原保險保費收入97%的增速。
除了業務發展迅速的原因外,如今新保險牌照批籌已經基本暫停,保險牌照一照難求,因此獲得保險中介牌照也不失為希望進入保險業且手中握有資本的大佬們的一種選擇。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全國共有保險中介集團5家,全國性保險代理公司223家,區域性保險代理公司1549家,保險經紀公司483家,保險公估公司336家。
6家保險中介機構獲批
新年開年兩個月,已有6家保險中介公司獲批成立,縱覽股東名單,其中不乏名企。例如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其背后的大股東為天津三快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就是經營美團網的公司。可以說,繼騰訊、阿里、百度等踏入保險中介行業之后,保險中介行業又迎來了美團這一互聯網巨頭,不過對于公眾較為關注的后續發展計劃等問題,美團方面并未給記者一個答案。
同時,吉利汽車也介入了保險中介行業。據了解,新獲批的易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此外,服裝紡織行業的湖州益華紡織有限公司、運輸行業的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也紛紛跨界保險,收入保險中介牌照。
大量資本蜂擁而至,但保險中介機構真的賺錢嗎?他們的營收狀況到底如何?由于保險中介機構并不公開經營數據,記者只能從登陸新三板的保險中介機構披露的數據進行分析。Wind數據顯示,在30家新三板保險中介機構中,有20家保險中介機構在2017年上半年有正收益,其中盛世大聯、華成保險、潤華保險等半年盈利更是超過千萬元。此外,還有18家保險中介機構凈利潤出現了同比上漲。
營業收入方面,30家保險中介機構中,僅有昌宏股份、萬舜股份、正迅保險三家公司出現了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的情況,其余27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由此來看,掛牌新三板的保險中介機構經營狀況總體而言還是不錯的。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營業收入或凈利潤排名位居前列的大多是偏傳統的中介機構,即通過線下保險代理人來進行展業從而獲取手續費。而個別偏互聯網中介機構,如新一站保險在凈利潤方面表現不佳。數據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0年,2016年虧損0.15億元,到2017年上半年虧損590萬元,但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8%達0.33億元。
反思“去中介化”
數年前,傳統的保險中介曾面臨過非常大的挑戰。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保險代理人隊伍的不斷壯大、銀保渠道的鋪設、互聯網保險的崛起都搶占了所謂的傳統保險中介公司的市場。
特別是互聯網保險的壯大,更是一度掀起了行業對于保險業“去中介化”的討論。確實,從數據層面來看,自2011年起,我國的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就進入一個高增長過程,2011年到2015年5年間,我國的互聯網保費收入從32億元飆升至2234億元,增長了近70倍,經營互聯網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也達到了110家。
不過在2016~2017年,互聯網保險的增速就明顯放緩。中國保險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為2347億元,同比僅增長5%。2017年,互聯網保費甚至同比下滑。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為1835.29億元,同比下降21.83%。對此,保監會統計信息部巡視員、副主任王蔚表示,互聯網保險保費的下降與保險行業業務調整有關,主要是由于在政策的引導下,互聯網保險投資型業務規模大幅收縮,而車險費率改革則使互聯網車險業務優勢不再明顯。
這說明,近一兩年,整個保險行業實際上是在回歸保障、回歸服務的,更多的復雜保障型產品開始登陸市場,具備實力的保險中介機構開始隨之受到市場的重視。當保險中介機構的銷售成本比保險公司直銷成本更低的時候,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機構的合作意愿就開始上升。
在大背景的轉變之下,所謂的“去中介化”,也就變成了“保險中介熱”。針對這一轉變,保險中介公司大童保險董事長蔣銘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保險是一個特殊的行當,互聯網巨頭進入保險行業,是看到了保險業的諸多痛點,但實際上,互聯網巨頭賣保險,成績是不如人意的,沒有人能夠在互聯網上把所有的保險買齊全。目前,互聯網保險就是擔任貨架的功能,呈現出來,任人挑選,但前提是消費者必須對保險有所了解。所以保險的復雜性,決定了互聯網觸碰它的挑戰是非常大的。
其次,他認為,互聯網的崛起是線上流量和線下物流相互結合的結果。保險產品的物流其實是理賠,而理賠又是一種重資產,且線下必須要有,互聯網平臺是很難做的。“如果今天一個互聯網公司要把保險頻道完整地建起來,要建個幾百人的部門,從采購到電子化端口的對接再到售后服務的搭建都要有,但最后賺來的保費根本養不活他們。”蔣銘對記者直言。
蔣銘表示,接下來焦點可能還是在線下的戰場,線上只是加速了信息的流動,但要解決大問題還得回歸線下。“因此我覺得‘去中介化’,反而更多是線上為線下賦能的概念。”■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