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業是一個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而就在“城內”,傳統的保險格局正在悄悄發生變化,行業正在孕育全新的局面。
2018年開年,最引人注目的事情是,1月份平安和國壽發布了壽險保費收入,平安壽險保費增速同比超過20%,中國人壽則降幅達到25%。這導致今年1月份,平安和中國人壽的保費收入差距僅僅在百億元。要知道,從2017年全年的保費數據看,中國人壽的保費總收入為5123億元,平安壽險業務包括養老險、健康險的總保費收入約為3900億元,差距在1200億元左右。可謂翻盤僅在眨眼之間。
如果中國人壽沒有切實措施扭轉如1月份那樣的下滑局面,那么今年中國平安超越“保險一哥”的中國人壽就沒有多少懸念。中國平安將成為中國保險業老大,這在中國保險業的歷史中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事。
早在2010年前后, 中國平安就開始向頭把交椅沖刺,并且為此提出了“超人計劃”——壽險超人壽、產險超人保,按其內部規劃,意圖在5年內成為中國最大的壽險公司。這個計劃的實現看來很有可能在2018年。
這個事件對于保險業而言具有深遠的符號意義,這是小弟取代大哥的逆襲故事,戰略和體制的選擇可能更加成為行業巨頭決勝的砝碼,于是,保險業的誘惑就更加強烈了。
保險業被公認為最具潛力的朝陽行業,即使中國保險業發展到目前已經出現寡頭壟斷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保險廣度、密度和深度都不夠,理賠難,投資能力較弱,保險市場化不夠和創新不足等等問題,這為新進入者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保險業作為典型的金融行業,最具誘惑的是其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尤其為企業集團公司所青睞,所以近幾年大型企業集團紛紛加入保險大軍。
保險業的誘惑又被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所進一步放大,互聯網的便捷性、互動性和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為保險業的展業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近幾年互聯網保險的迅猛發展給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互聯網保險巨頭眾安保險日前披露了去年的保費收入,從單月數據來看,去年平均單月環比增幅約在8%。該公司于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獲得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總額約為人民幣59.57億元,相比2016年的34.1億元,同比增長約75%。
保險業和互聯網的結合,讓巨大的流量為保險業的獲客成本降到極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等對保險業務的手續費等等進行深度掌握,大型實業巨頭利用市場優勢和產業優勢,紛紛成立保險公司實現副業反哺主業的產業閉環。
因此,在前幾年保險業監管松懈的情勢下,許多企業紛紛加入保險業大軍,而保險業的牌照也紛紛下發,但是中小保險公司的成立也給保險帶來混亂,中小保險公司為了盡快奪取市場,大規模推出以萬能險為代表的投資型保險,有些保險公司股東出資混亂,而保險銷售欺騙誤導消費者的現象也屢禁不止。
保監會從去年以來對恢復保險行業秩序,對違規現象進行規范,基本精神就是要“保險姓保”,恢復保險業的保障功能,新成立保險公司則遭到重創,去年的業績虧損嚴重,有些公司償付能力疲弱,經營陷入困境,但這都阻擋不了大家紛紛成立保險公司的熱情。
2月24日,保監會一連批復3家保險中介機構牌照,分別為江西濟民可信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易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以上3家公司中就包括國內知名大企業吉利汽車和美團,2018年開年已經有7家保險中介獲得保監會批復。
除了BATJ等互聯網巨頭外,樂視、網易、小米、國美、蘇寧、唯品會、攜程等門戶、旅游、電商類平臺也蠢蠢欲動,意欲結合自身的生態特征,在金融業講述諸多故事。
然而,在筆者看來,實業公司進入金融業在我國當下已經泛濫成災,金融業和實業結合形成的財團模式已經成為風險高發易發之地,引發諸多有識之士詬病。
對于保險業而言,變化是永恒的主題,而目前大家關心的是:“保險一哥”花落誰家。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