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年報已圓滿收官,北京商報記者通過統計發現,在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上市的首發企業共計438家。其中,有124家企業上市后的首份年報出現了業績“變臉”,占2017年全部上市企業的近三成。其中迪生力(603335)在2017年凈利同比下滑近八成,成為“17級”新股的“變臉王”。另外,在業績下滑的情形下,“17級”新股也出現了多只個股破發的情形。
近三成上市首年凈利下滑
記者通過統計發現,在2017年438家首發上市的企業中,有124家公司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現象,約占所有“17級”新股的28.31%。
數據顯示,在2017年實現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高達75%以上的有迪生力和高斯貝爾兩家企業,分別同比下滑75.77%以及75.08%;實現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在40%-50%的有5家公司,分別為德新交運、欣天科技、隆盛科技、美諾華以及上海天洋;實現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在30%-40%的有7家公司,分別為中原證券、碳元科技、恒林股份、超頻三、得邦照明、世運電路以及香山股份;而實現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在20%-30%的有德創環保以及智動力等23家企業;實現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在10%-20%的有創源文化、德藝文創等38家企業;實現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在10%以下的有莊園牧場、東方材料等51家企業。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司上市首年業績出現承壓的情況下,也有公司開始籌劃上市后的首次重組謀求自救,如隆盛科技以及德新交運等。據悉,隆盛科技于2017年7月25日在深交所上市,主營業務為發動機廢氣再循環(EGR)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財務數據顯示,隆盛科技在2017年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1708萬元,同比下降47.46%。1月22日隆盛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31.09元/股發行627.21萬股,并支付1.05億元現金,合計作價3億元收購微研精密100%股權。
而德新交運上市后的首次重組則已宣布告吹。具體來看,財務數據顯示,德新交運在2017年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2710萬元,同比下降46.61%。在去年底德新交運就開始籌劃重組事宜,在變更重組標的之后,德新交運在今年3月28日正式對外披露了公司終止重組的消息。
資深投融資專家許小恒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上市首年出現凈利潤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與經濟周期、行業周期或季節性波動有關;也有的與企業本身體量較小,收入確認無明顯的季節性規律有關;還可能與企業的“帶病上市”有關。
迪生力成“變臉王”
在上述124家業績變臉的“17級”新股中,迪生力和高斯貝爾上市首年凈利同比下滑近八成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其中,迪生力以同比下滑幅度達75.77%略超高斯貝爾,成為“17級”新股的“變臉王”。
據悉,迪生力于2017年6月20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汽車鋁合金車輪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財務數據顯示,在2017年迪生力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1216萬元,同比下滑75.77%。對于公司2017年業績“變臉”的原因,迪生力曾給出了匯兌損失、美國稅改以及臺風影響三點解釋。迪生力表示,2017年度美元大幅貶值,導致公司匯兌損益同比增加約3500萬元,2017年度稅前利潤同比減少3500萬元;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將企業稅稅率從原來的35%降到21%的稅改法案,導致公司2017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約1200萬元,相應減少2017年度凈利潤1200萬元;另外,臺風對公司部分生產廠房、生產設備造成損壞,對公司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對于公司2017年業績大幅下滑事項,上交所也對迪生力下發了2017年度報告的事后審核問詢函。上交所要求迪生力結合境外業務開展情況、銷售模式、結匯方式等,補充披露報告期內產生匯兌損失的具體原因;公司在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產生大額匯兌損益的合理性;另外,補充說明公司是否采取相關手段應對匯率波動等。
根據迪生力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車輪銷售量54.25萬件,同比增長3.74%。根據迪生力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2014-2016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7.45億元、7.37億元、7.22億元;車輪銷售量分別為72.58萬件、64.85萬件、52.3萬件。對此,上交所要求迪生力補充披露公司最近四年車輪銷售量逐年下降的具體原因;同時補充說明最近四年公司在車輪銷售量逐年下降的情況下,營業收入基本保持穩定的原因及合理性等問題。
根據迪生力4月28日披露的公司2018年一季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業績仍在持續承壓,營收、凈利雙降。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迪生力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對方工作人員表示“董秘不在,不方便接受采訪”。
多股慘遭破發
在“17級”新股近三成出現業績“變臉”的情形下,許多公司股價在二級市場表現也不理想。截至5月2日收盤,恒林股份、常青股份、金麒麟、山東出版、華達科技等6家企業股價已慘遭破發。其中,恒林股份、常青股份、金麒麟以及華達科技4家企業上市后的首份年報均出現“變臉”情形。
具體來看,曾頭頂“滬市2017年最貴新股”光環的恒林股份,如今上市還未滿半年就遭遇了破發的尷尬。據悉,恒林股份于2017年11月21日正式登陸上交所,發行價為56.88元/股。招股書顯示,恒林股份是一家集辦公椅、沙發、按摩椅及配件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企業。財務數據顯示,在2017年恒林股份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1.66億元,同比下降37.17%。在公司業績承壓的情形下,恒林股份股價在二級市場上也開始“跌跌不休”。交易行情顯示,截至5月2日收盤,恒林股份跌幅達8.8%,報收44.89元/股,已跌破56.88元/股的發行價。
另外,常青股份于2017年3月24日上市,財務數據顯示,常青股份2017年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1.27億元,同比下降14.24%。常青股份的首發價格為16.32元/股,而截至5月2日收盤,常青股份微漲0.46%,報收15.14元/股,股價破發。金麒麟于2017年4月6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摩擦材料及制動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財務數據顯示,金麒麟2017年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1.74億元,同比下降16.1%。金麒麟的首發價格為21.37元/股,截至5月2日收盤,金麒麟跌停,報收18.22元/股,股價破發。
在“17級”首份年報業績承壓的新股中,華達科技的股價也遭遇了破發。據悉,華達科技于2017年1月25日上市,財務數據顯示,華達科技2017年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2.26億元,同比下降22.27%。華達科技的首發價格為31.18元/股,截至5月2日收盤,華達科技收漲2.42%,報收31.37元/股。不過,公司股價在2月8日曾創下28.61元/股的新低。在許小恒看來,IPO新股供給量的增加讓市場打新、炒新的熱度有所下降,新股不再是“稀缺性”,并且高企的股價已經完全脫離了公司業績的支撐,尤其是次新股股價被炒得太高更容易破發。
針對相關問題,記者分別致電常青股份以及恒林股份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雙方均未給予回應。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