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03:31 | 來源:黑龍江日報 | 作者:史志強 樊金鋼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9年,由國家投入2000萬元的三期改造完成,目前該展館的專業性、完整性居于全國博物館前列。僅其中的銅鏡館就有192面金代銅鏡展品,形態各異,璀璨奪目。...
截至2020年10月,黑龍江省考古所專家在阿城金上京遺址開展考古勘探,已發現外城城門有12座之多,進一步證明了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金上京遺址保護利用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情況由此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素有“女真肇興地,大金第一都”之稱的阿城區,金上京遺址保護和申遺進展如何?今后有哪些打算讓金源文物“活”起來?圍繞這些問題,日前記者深入金上京遺址一探究竟。
金上京遺址文物豐富
走進阿城區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記者切身感受到了金源文化的豐富內涵。該博物館館藏文物達4000余件,靜態以及聲光電等展示方式生動詮釋了金代從1115年開始至1234年結束的120年間的歷史沿革。
據該博物館講解部副主任胡志遠介紹,2019年,由國家投入2000萬元的三期改造完成,目前該展館的專業性、完整性居于全國博物館前列。僅其中的銅鏡館就有192面金代銅鏡展品,形態各異,璀璨奪目。2010年免費開放以來,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年接待游客17萬人次。
記者走進位于博物館西側200米的金太祖陵園,高大的“大金太祖武元皇帝之陵”雕龍石碑肅穆靜立。由于并不被外界廣為知曉,來此觀光的游人并不多。
記者隨后來到金上京遺址皇城區域看到,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碑區域已圈設圍欄,地上遍布荒草。阿城區文物所專家王法在現場告訴記者:“文物遺址在有計劃地展示利用前,要盡可能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避免前期人為干預對文物本體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產生影響,故此采取放荒保護的方法,消除人類生產生活痕跡。”
據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趙永軍介紹,金上京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以建筑構件為主,此外有少量的生活類器具。大量的建筑構件為陶制、石質類,以帶龍紋圖案的瓦當、滴水和脊獸等最具典型性,凸顯皇家氣派。截至2020年10月,考古專家經發掘勘探,發現金上京外城城門有12座,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供了科學準確的數據和資料。
據了解,以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為中心,其周圍分布的劉秀屯金代建筑遺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半拉城遺址、郊祭壇遺址、小城子遺址、孫家屯金代建筑遺址、團山子遺址、寶勝寺遺址等八處相關的歷史遺存,是與會寧府遺址同時期的金上京地域內的上京文化構成要素。
考古遺址公園正在深化設計
阿城區副區長宋子民說,金上京遺址是世界級寶貴文化遺產,是龍江文化旅游的名片。建設金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有效利用遺址進行旅游開發的最佳方式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佳途徑。
2013年,金上京考古遺址公園由國家文物局立項。該公園前期工作已經有序穩步推進,當前《金上京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正在深化設計。根據啟動金上京申遺的情況,需要對《金上京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進行更深入全面地修改。
據介紹,金上京考古遺址公園基本思路是:以會寧府遺址為中心,以周邊各遺址組成遺址公園。遺址公園主要展示方式為靜態展示、多媒體展示、虛擬展示、場景模擬、活動參與、情景體驗等。一期遺址公園的主要建設項目內容有皇城遺址保護展示、城墻本體標識和展示、游客服務中心等。
遺址保護展示的前提是考古工作,然而遺址區域內的相關民居客觀上阻礙了考古工作。近日,在金上京遺址核心區皇城區域,記者看見莊稼院內煙火不斷。據介紹,阿城區阿什河街道辦事處南城村三隊西興屯80余戶居民在此居住,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水、垃圾時常排入保護區。
趙永軍說,建國家遺址公園要以金上京皇城為核心進行布局。然而,金上京的核心區——皇城區域目前還有一個村屯,這影響了考古工作的整體推進。“由于遺址被耕地占用,每年需要等到秋收之后考古勘探工作才能開始。干上一個多月就因為天冷上凍停工了。此外,耕種對遺址土地也有影響。”趙永軍說。
據宋子民介紹,遺址區域內有基本農田,要開展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就需要調整土地性質用途,所需資金目前僅靠區級財力無法解決。
申遺工作緊鑼密鼓推進
2012年,金上京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據介紹,目前,該區正處在申遺的準備階段,各項申遺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
記者從阿城區政府獲悉,由國家文物局投資的金上京遺址安技防工程已完成。整個金上京城址區域布設視頻監控點位138個,入侵報警系統點位16個,分別對城墻遺址保護區、皇城遺址保護區、文物管理房、文物庫房等實施24小時全覆蓋監控,對企圖進行盜掘盜挖的不法分子起到震懾作用。
實施金上京會寧府城墻遺址維修項目,對金上京南城南垣、北城西垣實施修繕。國家文物保護資金1599萬元到位后,2020年5月開始施工,預計明年10月完工,將修繕自然力和人為損傷,改善文物的生存環境。
聘請立法專家完成了《哈爾濱市金上京遺址保護條例》的起草工作。近日,哈爾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就《哈爾濱市金上京遺址保護條例(草案)》向社會征求意見,將于近日列入哈爾濱市人大立法議程。
目前,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該區對于金源文化哈爾濱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完成了“四有”建設,做到了“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和有保管機構”的“四有”,對21處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豎立了保護標志,建立了完整的文物保護檔案。2020年,阿城區成立專門機構,負責金上京遺址保護和考古公園建設及申遺工作。
讓文物“活”起來還需多方發力
“金上京申遺和遺址公園建設,考古工作先行是前提。”趙永軍表示,只有通過考古,才能把遺址古跡揭示出來。通過了解古都城的結構布局和文化內涵來重現歷史,實現讓文物活起來。
趙永軍告訴記者,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金上京申遺,從2013年開始至今,連續對金上京遺址開展科學系統的考古工作,每年都有新發現。截至目前,在金上京累計發現各類文物數千件,其中有些文物是和中原地區緊密關聯、同步發展的。這有力證明了黑龍江古代文化在歷史上是同樣發達和輝煌的。
專家表示,關于建考古公園,國家有一套完整評估體系,首先要求通過考古工作對遺存本體要有明確的認識和認知,其次要求周邊環境達到展示標準。目前,金上京的周邊環境整治還有差距,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省、市、區共同努力推進。
宋子民認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跟建設國家考古公園絕大部分工作都是重疊的。因此,特別需要對申遺和遺址公園進行同步推進,按照申遺的標準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需要在編制申遺文本的同時,完成《金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設計》。申遺和公園建設體量大、層級高、專業性強、涉及范圍廣,地方財力緊張無力支撐投入,靠阿城地方政府無法完成,需要調動全省的力量,做到省、市、區聯動,及時解決申遺和遺址公園建設所涉及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金上京遺址申遺,正在協調各部門,積極推動申遺工作。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