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旬,在傳媒股全線上漲的同時,投資者們卻只能對著停牌的巴士在線(13.390, 0.00, 0.00%)(002188.SZ)“望股興嘆”。
自去年12月巴士在線原總經理王獻蜀失聯,及其控制的中麥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麥控股”)所持股份遭到凍結后,巴士在線就進入了“多事之秋”。
停牌前的股價顯然也是晴雨表。12月25日,巴士在線復牌后連續大跌,由23.38元跌至13.39元。2018年1月23日,巴士在線再次停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公司市值縮水超過18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長達數周的調查發現,失聯高管引發的異常債務、鎖定期股份的違規質押、可能無法完成的業績承諾等諸多風險因素,如影隨形般困擾著巴士在線的正常經營。
1月30日,記者探訪位于建國門外大街的巴士在線北京辦公室時了解的情況,進一步證實了上述事實。一位巴士在線員工向記者表示,從10月底開始,由于公司賬上沒錢,工資已經無法按時發放。
“原來北京辦公室四層的員工目前就剩下一層。”該員工向記者吐露“上海辦公室也是這個情況”,該員工向記者透露,此前一段時間為避免社保斷繳,公司還曾勸員工出去“自己交社保”,但目前社保繳納已經正常了。
另一位工作人員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這段時間確實公司很多人員離職,人員變動的情況比較大。”
高管失聯:飛來的債務?
這場風波的起點發端于去年12月9日,原本處于策劃重大資產收購的巴士在線突然公告稱,無法聯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總經理王獻蜀。
與王獻蜀失聯同時發生的,還有實控人為王獻蜀的中麥控股的股份被司法凍結。中麥控股持有巴士在線股份2920多萬股,占比9.88%。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工商資料發現,王獻蜀持有中麥控股99.12%的股權。
截至1月12日,中麥控股所持巴士在線股份遭遇司法輪候凍結的規模已累計超過10939萬股。其中1572多萬股被凍結的事由為民間借貸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等。
“申請執行人太多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輪候凍結的情況,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公司的資產負債情況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上海某知名律所的執業律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屋漏偏逢連夜雨,原本是王獻蜀及中麥控股的對外債務,很快燃燒到上市公司層面。1月22日,巴士在線稱收到南昌市中院《民事裁定書》,相關銀行賬戶遭遇凍結,《民事裁定書》顯示,債權人趙從賓除請求查封王獻蜀及中麥控股3000萬元資產外,還要求凍結巴士在線的4000萬元資產。
然而,巴士在線的回復似乎卻暴露了其在合同、用章管理上的問題——與趙從賓的相關借款往來從未取得公司授權,且蓋章也并未遵循相關流程。
“既未經公司合同審批流程審批,也未經公司用章流程,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獻蜀也未曾獲得公司相關授權。”巴士在線對此表示,“從未收到過上述《借款協議》所涉的任何款項。”
上述律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民事法律關系來看,這樣的行為很容易構成表見代理,法院傾向于認定借款人如果是善意第三人,借款行為有效,這對上市公司造成不小的損失。作為上市公司治理層面,公章的管理也應該專人專用。”
事件很快也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浙江證監局要求巴士在線于1月26日之前說明借款相關事項和公司內控缺陷問題。但截至記者發稿之前,巴士在線尚未作答。1月30日上午,巴士在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尚不能夠確定回復的時間。”
案中案:違規的質押
除了司法凍結,中麥控股還曾涉嫌違規質押股票。巴士在線對深交所問詢函的回復透露,截至1月12日,中麥控股曾發生兩筆股權質押,質權人分別為浙江海洋力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海洋力合”)和國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下稱“國投泰康信托”)累計涉及134萬余股。
對于中麥控股而言,其質押行為顯然違反了重組時所做出的“股份限售承諾”,即在承諾期內不得設定任何第三方權利。
注意,這兩筆質押的委托時間為12月15日和12月22日——此時王獻蜀失聯消息已不脛而走。
巴士在線方面也佐證了這一信息,“公司連續從中登公司提供的質押、凍結數據中獲知,中麥控股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進行了質押并被司法凍結和輪候凍結,此時,中麥控股的實際控制人王獻蜀先生正處于‘失聯’狀態中。”
一位接近巴士在線的人士指出,因為這些質押本身是違規的,所以在王獻蜀本人失聯后,借出方才去進行了“補登記”。
1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詢問海洋力合對質押違規是否知情,對方表示“不方便透露”。不過其確認了上述股份是在王獻蜀失聯后進行的“股權質押補登記”。
“對于王獻蜀的失聯事先并不知道”,接電的海洋力合人士表示,“我們也是受害者。”
然而,發生在巴士在線股東身上的違規質押問題已不是“初犯”。王獻蜀配偶高霞、中麥控股總經理宋宏生也曾發生過股份違規質押情形。記者了解到,高霞于2016年9月質押股份500萬股,宋宏生于2016年12月質押股份21萬股,均觸犯了鎖定期條款。
記者同時調查獲悉,早在2013年,王獻蜀和中麥控股就曾成為借貸糾紛的被訴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到的一份民事裁決書顯示, 2013年因巴士在線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巴士公司”)資金周轉困難,王獻蜀向鄒偉鵬共計借款1000萬元,約定月息5分,后逾期未還。
記者從巴士在線工作人員及工商資料處確認,該判決書中所述“巴士公司”,正是中麥控股的前身。
急轉直下:危險的承諾
如今的巴士在線,似乎想通過“換將”來緩解這場危局。
在王獻蜀長期無法履職的情況下,1月26日,董秘蔣中瀚臨危受命,代行總經理之職。簡歷顯示,蔣中瀚曾在巴士在線控股方中天發展控股集團(下稱“中天集團”)旗下擔任職務。
中天集團也出示告知函稱, 6 個月以內,如巴士在線提出請求,將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提供5000萬元-10000萬元的財務資助。
1月30日上午,當記者向巴士在線的工作人員問及第一大股東是否有進一步的動作時,工作人員未作出明確答復。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風波有可能給巴士在線業務帶來沖擊。
上述接近巴士在線人士透露,王獻蜀在公司業務上起到的作用較大。巴士在線則表示,全資子公司巴士科技視頻直播業務已受較大影響,網生社區事業部部分業務已停止,媒體事業部部分資源方提出終止合作,巴士科技經營情況存在風險。
不過巴士在線也在對投資者的回復中表示:巴士在線和花椒直播及央視已簽訂的合作協議,仍在履行中,公司目前并未收到終止合作的通知。
事實上,巴士在線的主要業績來源即為子公司巴士科技。早在2015年重組之時,巴士科技就承諾2015、2016、2017三年凈利潤不得低于1億元、1.5億元、2億元;扣非凈利分別不低于9000萬元、1.4億元、2億元。
2016年,巴士科技就未能完成業績承諾,11名股東作為補償義務人拿出395多萬股進行補償,巴士在線以每家1元總價回購并注銷了這些股份。2017年前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巴士在線凈利潤合計約1.04億元,離2億元的凈利潤尚有距離。
巴士在線對此回復表示,2017年度,是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業績承諾的最后一年。中麥控股雖然參與業績“對賭”,但其所持公司股份遭到凍結,這使其2017年度業績補償承諾能否達成畫上了一個問號。
而就在1月30日當晚,巴士在線發布公告稱,其2億元盈利的業績預告將改為18億元虧損,主要原因正是巴士科技業績預估與前值相差較遠。值得一提的是,王獻蜀個人微博1月17日居然還在更新,并寫道:“創業十三年,第三個領域:移動直播!懷著夢想繼續前行。”
如今,在將巴士在線卷入債務糾紛后,王獻蜀和他的移動直播夢,一并失聯了。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