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有消息稱,華泰汽車與曙光股份(5.670, 0.07, 1.25%)的股權交割儀式將于9月28日在遼寧丹東舉行,兩方將重點聚焦于發展新能源整車及核心系統產業。
股權交割后,華泰汽車與曙光股份能在生產資質方面達成互補,華泰汽車將成為中國少數擁有除“牽引汽車”外所有車輛種類整車生產資質的汽車制造公司。
1
多次延期終落定?
為此,《國際金融報》記者第一時間向華泰汽車方面求證,華泰汽車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還不是太清楚,具體的安排在等領導通知。”
而曙光股份證券部也向記者表示并沒有收到任何有關通知。
華泰汽車和曙光股份雙方的不確定回答似乎預示著,這場起于2017年年初的收購風波尚不能蓋棺定論。
2017年1月,曙光集團與華泰汽車簽訂了《關于轉讓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之股權轉讓框架協議書》,擬將曙光集團所持有的19.77%的曙光股份股票轉讓給華泰汽車,并將其剩余持有的1.5%的投票權也委托給華泰汽車,交易完成后,曙光股份的實控方將從曙光集團轉變為華泰汽車。
本是一次尋常的“賣殼”過程,卻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演繹了一出不平常的“戲”。
2017年2月,七里港一紙訴狀將曙光集團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曙光集團在將曙光股份股票賣給華泰汽車之前,就已經賣給了七里港,還收了七里港的2000萬元定金。至于最終結果,當然是“價高者得”,華泰汽車以每股23.21元的定價(高出七里港超5元/股)勝出。
然而故事還沒有落幕,曙光股份股權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仍未成功轉讓給華泰汽車。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從去年7月至今,曙光股份與華泰汽車之間的股權轉讓經歷了8次延遲公告,且每次延遲的原因各不相同。
最后一次延遲發生在今年6月22日,曙光股份公告稱,一直延期是為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公司新能源汽車準入實施方案的編制和論證工作,對新能源準入實施方案進行進一步論證、優化、細化和完善,經商定,將14.49%股權交易涉及的股份過戶時間調整至2018年9月28日前完成。
再過一天,上次約定股權轉讓的最終期限就要到來,不知這次曙光股份和華泰汽車能否給投資者一個滿意的答復?
2
或因資金不到位?
“A股市場中,越是大的交易,耗時一般來說就越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股權交割一般從雙方接洽、有意向到達成交易中間會有很多的環節,也會出現很多變數,但投資者有權利知道延遲交割的原因;如果上市公司存在該披露的信息未披露,而影響投資者利益和市場的判斷,投資者可向相關部門投訴或起訴。
業內人士表示,早在去年7月份,曙光股份的股權轉讓就已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合規性確認,如果是雙方出現了變數,那么原因可能比較復雜,不排除存在資金不到位的情況。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華泰汽車此次收購曙光股份19.77%的股本總計需花費31億元;這次一次高溢價收購,股權轉讓價是重組前股價8.85元的2.6倍,華泰汽車因此次收購浮虧超19億元。
從銷量來看,華泰汽車并非有“財大氣粗”的資本。
2017年,華泰汽車依靠2018款圣達菲成功在年末實現逆襲,全年達成銷量13.3萬輛,同比增長81.6%;但當新車型的熱度下去,華泰汽車銷量便開始下滑,今年1月-8月份,華泰汽車累計僅銷售5.4萬輛,同比跌幅達16.5%,平均每月銷量僅有6000余輛。
而從華泰汽車2014年至2016年公司運營數據來看,華泰汽車的凈利潤分別為9.84億元、8.55億元和10.40億元,營業收入分別為130.20億元、144.39億元和150.17億元。三年凈利潤加總接近30億元,按理來說不會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
但華泰汽車的真實資金情況卻不是如此。
曙光股份曾兩次發布公告稱,華泰汽車將其已經持有的全部5.28%的曙光股份股票分兩次質押用于融資周轉,質押融資的還款來源包括營業收入、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等。
有報道稱,華泰汽車的資產負債率已達70%,根據華泰汽車的2020戰略,新能源汽車將是未來集團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而發展新能源汽車需要大量資金,以華泰汽車年銷量10萬輛的體量難以支撐,業內人士稱,這或許才是華泰汽車資金短缺的原因。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