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發展到目前,常常被人所詬病的是吞吐量低,處理速度慢。
尤其是在區塊鏈技術運用最為廣泛的金融領域,在傳統互聯網中本可以更高效、更迅速的完成的交易量,而到了區塊鏈技術上反而常常會引起網絡擁堵、崩潰。這讓人不禁懷疑這樣低效運行的區塊鏈技術真的能改變世界嗎?
TPS 到底是什么?
TPS (Transaction Per Second)平均每秒事務處理量,它是軟件測試結果的測量單位。指的是一個客戶機向服務器發送請求然后服務器做出反應的過程。
客戶機在發送請求時開始計時,收到服務器響應后結束計時,以此來計算使用的時間和完成的事務個數。
簡單來說就是每秒鐘系統能夠處理的交易或事務的數量,它是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
根據數據顯示,比特幣的TPS只有7,以太坊TPS大約在10-20,而傳統互聯網中一個金融平臺最少也會達到上百萬的TPS。
超百萬的TPS真的能拯救區塊鏈技術?
很多人錯誤的認為,目前區塊鏈最大的問題是TPS,面對海量數據的時候,處理能力是區塊鏈技術最大的瓶頸,而如果解決掉TPS問題,區塊鏈就可以顛覆世界。但是真是這樣嗎?
其實就TPS而言,EOS、生態令(ECOL)等公鏈早就已經達到了百萬級別的TPS量。
以生態令(ECOL)為例,生態令(ECOL)采用的是平行擴展技術,能夠通過通過“主鏈+側鏈”多鏈并行的運行機制,分離主鏈和側鏈的業務,以滿足千萬級 TPS 需求。
其中網絡分片并行處理能夠將網絡上的大量數據自動劃分成較小的部分,每個小分片都能都獨立運行一個小規模的共識協議,并且不影響分布式網絡免許可的特性。
大多數人也普遍認為高TPS=優秀的公鏈,然而事實卻并沒有這么簡單。區塊鏈發展到現在真正需要的是具體的應用場景落地,而TPS只是為了能支持應用場景能夠正常、高效運行的基礎。
不同方向的應用需求,針對TPS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溯源存證里面,理論上達到5,000~10,000次就夠了,甚至3,000就足夠用了。但是在物流追蹤的場景下,TPS的要求就必須高了。
所以公鏈技術不應該一味地去追求TPS,而是更應該去追尋的是如何去解決各種不同應用場景的落地需求。
現階段,大部分公鏈的TPS以及能夠滿足大部分的應用場景需求,但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仍然缺乏突破口。目前各大公鏈在區塊鏈技術的探索上,應該更多的是如何解決企業區塊鏈化。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