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04:44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未知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第五代傳人魏亞龍回鄉加入隆德縣魏氏磚雕藝術有限責任公司。這個朝氣蓬勃的大男孩推動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進入了現代化發...
“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延續了100多年的傳統。到了魏亞龍父親卜文俊這一代,身為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第四代傳人,他打開大門,做到了讓有志于從事磚雕的人都能學習掌握這門手藝。2011年,在隆德縣政府支持下,卜文俊成立隆德縣魏氏磚雕藝術有限責任公司,開始改變手工制作的單一生產方式。
2016年,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第五代傳人魏亞龍回鄉加入隆德縣魏氏磚雕藝術有限責任公司。這個朝氣蓬勃的大男孩推動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進入了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在繼承傳統工藝基礎上探索科技創新,向批量化生產轉變。如今,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非遺扶貧車間”已帶動30多名當地村民就業、創業,13個建檔貧困戶脫貧——
講述人:魏亞龍[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1988年,我出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鳳嶺鄉于河村。我從小看著爺爺——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第三代傳人魏世祥和我父母與青磚泥瓦打交道,看著那些泥巴在爺爺粗拙的大手里變成活靈活現的物件。斧鑿刀刻的聲音,青磚、龍吻脊獸以及蒼松翠柏和梅蘭竹菊,幾乎是我童年記憶的全部。爺爺做的磚雕比較粗獷,造型硬朗大氣,不失秦漢風范,尤其是龍吻獅子等造型極具代表性。
2009年,我去江蘇無錫讀大學,學習的是自動化專業,畢業后留在江蘇工作。但隨著爺爺漸漸老了,他身體也越來越不好,2012年底,父母讓我早點回家過年,離年關還有七八天,車票卻一直搶不到,我一咬牙訂了機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飛機。爺爺見到我很高興,嘴里反復說著:“沒辦法看著你娶媳婦了,爺爺等不到了……”
爺爺干枯的手不住地顫抖,緊緊抓住我的手說:“咱們的磚雕……從你太爺爺開始,咱魏家就有這門手藝,爺爺希望你就算不從事這一行,也把它當作一種愛好繼承了吧,一定要把磚雕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好!”
那年臘月二十七,爺爺走了……
懷著忐忑心情回鄉創業
2015年,我結婚了,妻子在家庭和事業上都很支持我。一天,她突然跟我說:“咱回家吧!”
“父母都是快60歲的人了,他們做磚雕公司事情多,回去幫幫他們。還有,我知道你心里一直有爺爺的囑托,你是接班人,你不接著,這事就斷了,家族的事情你是有責任的。”
2015年春節回家后,我向父母說明了我們的決定。
父母豁達開明,從來沒主動提出要我們回老家發展的要求,凡事都尊重我們的選擇。聽說我們要回來做固原磚雕(魏氏磚雕),他們打心底里高興,可父親嘴上還是這樣說:“是你們自愿回來的,以后不管發展得咋樣,都是你們自己的選擇,可不能怨我呀!”
2016年初,我辦完離職手續,懷著忐忑的心情回鄉,加入了父母創立的隆德縣魏氏磚雕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其實,我的內心何嘗不是復雜凌亂,一方面,家人團聚,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這當然是做兒子的希望看到的;另一方面,村里的人,包括我的同學、朋友,說啥的都有。
“你看他肯定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才帶著媳婦回來,要不誰愿意回鄉下!”
“大學白上了吧。學的自動化,還是回來搞磚雕。”
更多的人不直接說,冷嘲熱諷看熱鬧。剛回來的那段時間,我和妻子特別忙,經常趕文案忙到凌晨兩三點,村里人看不到這些,有人議論說:“你看他媳婦也不干活,就在家里待著!”
大家的不認同和異樣的眼光包圍著我們,攪得我有時候也心里打鼓。能干好嗎?能干成什么樣?能不能把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傳承好、發展好?磚雕這種手藝,與土打交道,又臟又累,也不能掙大錢;傳承人的培養很難,100個人里可能只有一兩個合適的,磚雕技藝傳承發展的艱辛可想而知。
妻子是會計,回來后,她把父母公司2015年的賬目全部梳理了一遍,發現賬上只有不到2萬元。當時公司有七八個工人,工人的工資每月都照常發放,所以其實公司是虧損的。但妻子樂觀地說:“爸媽能堅持到現在很不容易,一般的小公司堅持3年不虧損就已經很好了,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咱以后好好干!”
拿出手的產品必須能“打”
農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工廠人員結構的不穩定。有人覺得養牛更賺錢就去養牛,不來上班了;有人家里孩子要進城讀中學就要辭職過去陪讀;農忙季節到了要收玉米、挖土豆,就沒工夫搞磚雕生產了。
開始幾年,我最怕的就是接單子趕上農忙,公司每天只有十幾個人,大家只能倒替著來,今天一部分人去忙地里的事,明天另一部分人再去忙,地里和工廠兩邊都要照顧。由于人員短缺,公司無法及時交貨,兩年就丟了200多萬元的單子。
我決定利用在大學所學的知識,對公司進行升級改造和一系列調整。我對父母說,要加強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的產業化生產,擴大規模、提高產量。父母非常支持。我們投入了新的機器設備,并對工廠原有的設備和電路系統進行改良,增加模具,使產量一下子提高了30%。
我和父母也曾在產品質量問題上發生過分歧。有一次,客戶訂購了房頂上的龍吻脊獸,第一批產品做出來后有輕微的裂紋,因為是安裝在高處的房頂上,父母認為無傷大雅,但我就覺得還要再精細些。我說,客戶一定會把產品先拿在手里看的,有的人不在乎,但一定也會有人在意,看到裂紋,客戶體驗必定打折扣,我們要發展,就要不斷樹立好的口碑,產品就要盡量完美。
意見不合僵持不下之時,我們把在場干活兒的師傅召集到一起投票決定,最終支持我的比較多,很多工人平時工作就很細致,他們都支持我的意見,父母也就同意了。后來我們達成了一致意見:我們的產品只要拿出去,針對各種客戶一定都是能“打”的。
2018年6月,一個客戶慕名找到我家里,要預訂30多萬元的磚雕。客戶上午在工廠看了以后,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做10件三四米長、一兩米高的大型磚雕。當時正值農忙,只有三四個工人能拿得住這個活兒,其他人只能打打下手,工期上特別吃緊。父母有點不想接這單,覺得吃力不討好。
中午,客人到我家的老院子里吃飯,母親做了特色土豆面。邊吃邊談間,我答應接訂單,當時客戶就預付了10萬元定金。把客戶送走,我媽就叨叨我:“你冷著哪!”(意為想得簡單,不考慮實際情況就接單了。)
我和母親說,人家大老遠開車五六個小時到咱家來預訂磚雕,哪怕利潤少一點,多加幾天班我也愿意接。
那一次,我們幾個人加班加點全力以赴趕工,最終在規定的兩個月內交貨,客戶很滿意,建立信任關系后,客戶又多次預訂我們的磚雕,每次結算從不打白條拖欠款項。至今,客戶對初次到我家吃的那碗面還印象深刻,說:“你媽在工廠里干完活,還要回去做飯,你們不容易啊,你媽做的面條是真香!”
就這樣,我們的客戶越來越多。隨著近幾年仿古建筑的興起,民間建筑開始大量使用磚雕,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磚雕訂單越來越多,公司效益逐年變好,產量和效益都翻倍增長。
今年效益又上新臺階
效益好了,工人的工資和生活水平也就隨著提高了。我們帶動了30多名村民就業、創業,13個建檔貧困戶脫貧,大家的工資每人每天在90元至300元不等。家族手藝變成了家鄉人致富的新出口,看到村民的日子好起來,我們很欣慰。
其實父親剛開始創立公司的時候,就已經特別注意關照村里的貧困戶,他主動走訪并勸他們學習磚雕,教他們通過掌握一門手藝解決生計問題。董淑珍是我們村的建檔貧困戶,她丈夫患病常年吃藥,不能干重活,家里很困難,一家人的生活都指著她一人。之前,董淑珍打零工,活兒有一天沒一天的,收入不高,也不穩定。學習磚雕后,她每年有兩萬多元的穩定收入,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有什么事情我們都會優先考慮她,干得好還有獎勵。
我這一代趕上了好時代,國家政策好,給了我們很大的扶持。2017年8月,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投資800萬元建設的2000平方米的“固原磚雕(魏氏磚雕)傳承保護基地”正式落成。目前,公司里我的父親是國家級傳承人,母親魏鳳萍是自治區級傳承人,我和高銀燕是市級傳承人,魏彥紅、卜文光、卜志慧是縣級傳承人。我們積極與院校合作,共同研發新產品。父親被隆德縣職業中學聘為職業技術教授,固原磚雕(魏氏磚雕)技藝走進學校,教授學生磚雕手藝,傳承隊伍不斷壯大。
我們還分階段開展磚雕軟雕工藝、硬雕工藝和陶藝等體驗,把人留住的同時帶動當地村民發展旅游業。固原磚雕(魏氏磚雕)傳承保護基地因此獲得了很多稱號: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戶、寧夏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和自治區扶貧辦命名的“精準脫貧、扶貧車間”。后來,固原磚雕(魏氏磚雕)傳承保護基地又建立了“非遺扶貧車間”,實行“公司+農戶+營銷”的生產性保護模式,面向社會開展培訓授藝活動,帶動周邊村民、留守婦女及殘疾人在家門口就業。
2019年,我們研發出的合成磚雕工藝和軟硬模具生產工藝同時投入生產,從根本上解決了手工磚雕生產周期長、產量低、成本高的難題。今年,我們又添置了一些磚瓦機器設備、車間監控及防雨設施,增加了新花型模具,共計投入100多萬元。雖然今年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們的效益仍然是直線上升的,利潤有望突破300萬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